+-
伴随新规出台,看似前景十分广阔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仍需审时度势
[ 导读 ] 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速度加快,一年时间就有约80家如雨后春笋集中涌现。随着新规实施,不仅会产生更多互联网医院,促使格局生变,更可能推动行业走向全新的发展方向。

【编者按】虽然新规让从业者看到了商业模式突破和实现业务盈利的曙光。但互联网诊疗系列新规更强调互联网医疗的“信息技术属性”,对互联网医疗的长期发展仍无定论。要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医疗行业现状的成熟的、多元化的商业形态依然需要相关文件的逐步落实。

本文来源于来源中国经济信息杂志,作者姚尧;经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速度加快,一年时间就有约80家如雨后春笋集中涌现,这与2018年7月,由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三份互联网医疗文件直接相关。随着新规实施,不仅会产生更多互联网医院,促使格局生变,更可能推动行业走向全新的发展方向。

新规落地

前述互联网医疗新规是指,《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对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实行分类管理。

有业内人士表示,文件表明了主管机构对互联网医疗的认可,明确了一直模棱两可的概念,指出了该领域的探索范式,但最重要的是传递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的信息。卓健科技创始人尉建锋说:“目前,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正在解构,数据、流程、人才的重构刚刚开始,在这一交叉进程中,互联网作为工具能加速其过程,倍速提高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而新规正是从从事互联网医疗的机构和从事互联网医疗的人两个角度切入进行管理。

对从事互联网医疗的机构,新规要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的主体只能是实体医疗机构,或者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成立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基本标准(试行)》规定,互联网医院在科室设置上必须设置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药学服务部门和信息技术服务与管理部门。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曾对政策进行解读。他表示,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是审批互联网医院的前提,“如果平台没有建立起来,就不能审批互联网医院。”尉建锋认为,作为独立的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具备了与实体医疗机构相同的职能。

对从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人,新规要求医师、护士应当能够在国家医师、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医疗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进行电子实名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只是目前多点执业配套举措尚不完善,如果公立医院自行开展线上服务,或者成立互联网医院,将会减少医生到第三方平台执业的动力。

新规允许常见病、慢性病的线上复诊,处方药网上销售的政策窗口也重新开放,这些对行业来说都是重大利好。

风口?路口?

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发展元年。那一年我国首家互联网医院落户乌镇。不仅如此,据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几年里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以将近30%的速度实现高速增长,2017年互联网医疗的注册用户人数超过2.5亿,2017年年增长率32.7%。

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一轮又一轮蜂拥而至的资本。前述业内人士介绍称,过去4年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共有约1900个项目得到资本青睐,涉及资金达到约1600亿元。2015年是行业获得资本最多的一年,有达到或超过500个项目获得投资。

然而好景不长。从2016年至今,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热迅速冷却。互联网医疗模式也很难再看到有更多创新点了。同时虽然经历了多年发展变化,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是互联网医院的整体基础、设施水平仍然偏低。互联网医院对包括信息安全、数据访问的控制、医务人员的实名认证、电子信息病历系统建立、带宽等基础设施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就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例,中国7000多家医院超过一半没有电子病历系统。第二是获取牌照的门槛也比较高,一方面在于医院本身是否具备资格,另外一方面在于是不是有政府的支持,这些对于互联网医院是否能融入本地医疗体系至关重要。第三是法规规定互联网医疗无法首诊,导致病人获取难度比较大。而病人会有一个惯性,首诊在哪里看病,复诊也很可能选择同样的地方看病。因此,首诊不能在互联网医院,对于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影响比较大。

有专家认为,随着前述三个文件的出台,有助于建成互联网医疗理想模式,有助于实现分级诊疗。根据新政对互联网医院标准的限定,三级医院或将成为发展互联网医院的主力军,虹吸患者的能力更强。同时,有助于集中解决医疗诊断与治疗的核心问题,更好地规范互联网医疗发展,促进医疗服务提升,“这是一件好事。正如国家一直提倡的‘健康战略’一样,加快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尉建锋说。

指向“大健康”

在新规推动下,大健康领域将是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

所谓大健康主要是指,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大健康产业按照业态进行区分,分别为“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四个维度。

2018年12月,健康有益向外界公布了其健康医疗AI技术开放平台HEALTH AI试运行情况。据健康有益创始人兼CEO李宇欣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大健康的需求广泛且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前景非常广阔。HEALTH AI在三个多月的试运行阶段,后台调取量已经达到11亿次,通过与300多家企业的合作,覆盖3亿多人群,其中不乏百度、科大讯飞、华为、OPPO、小米等品牌,开放平台第一阶段的118项技能将在春节前全面上线,从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赋能健康管理服务。”

据行业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的医疗健康的在线咨询数量已达148.4百万次,4年内的年复合增长率达49.4%,增速惊人。有预计显示,中国医疗在线咨询数量预计将维持39.8%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6年达到42亿次。与此同时,在线咨询的渗透率也随着在线咨询数量的增长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在线咨询的渗透率仅为0.4%,到2016年已经达到了1.8%,预计2026年将达到29.2%。

此外,以阿里健康为代表的药品B2C渠道也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报告显示,药品B2C业务的交易总额早在2016年达到200亿元,自2012年至2018年或将增长十几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约78%。

阿里健康财报显示,由集团提供外包及增值服务的天猫医药类目的商品交易总额和集团于2017年从阿里收购的保健食品类目电商平台服务业务的GMV合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上一财年度的集团自营健康产品销售业务收入达到21亿元,线上自营店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1500万人。

据预测,随着在线购买健康产品的普及,以及电子处方的推广,未来我国的药品B2C渠道将维持约42%的高年复合增长率,或将于2027年达到6800亿元的水平。

虽然新规让从业者看到了商业模式突破和实现业务盈利的曙光。但互联网诊疗系列新规更强调互联网医疗的“信息技术属性”,对互联网医疗的长期发展仍无定论。要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医疗行业现状的成熟的、多元化的商业形态依然需要相关文件的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