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丨无人货架过得并不好,谁还有力气再战斗?
[ 导读 ] 无论是想要继续业务扩张,创造增量,还是服务好现在的客户,保持存量,无人货架目前的局面都很艰难。从目前业务经营情况和背后推力来看,无人货架可能会展开下半场角逐。

无人货架是无人零售的一种形态,提供物找人、货找人的服务,将消费场景搬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2017年至今,备受资本关注的是,猩便利(共计获近5亿元融资)、果小美(共计获近8.5亿元融资)、每日优鲜便利购(共计获约10亿元融资)。从2016年有玩家进入至今,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多个玩家入局,共获超过25亿元融资。本文整理了入局无人货架领域的主要玩家信息,如下图所示。

2017年上半年,众多创业者涌入无人货架赛道,下半年迎来融资爆发期,从目前的融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最新融资时间停留在了2017年底,进行独立融资的品牌,70%的融资轮次位于B轮及之前。2018年初至2018年7月,仍有融资的有:哈米·购、考拉便利、猩便利、果小7。

从2017年中下旬至今,无人货架从井喷时期至今有1年左右时间,入局玩家数量由多变少,由分散至集中。现在的局势,不禁让人思考无人货架最终的结局是不是又成了背后资本的狂欢?目前仍有野心继续做下去的玩家主要有,蚂蚁金服参投的猩便利、阿里巴巴投资的饿了么旗下的e点便利、每日优鲜打造的每日优鲜便利购、便利蜂打造的蜂小柜。但即使有人“撑腰”,其境况也不太理想,猩便利和蜂小柜于2018年3月左右,都被爆出撤点等相关负面消息。

无论是融资进程还是业务发展,2018年年初,成了玩家们的分水岭。第一季度过后,不停爆出货架撤点、裁员、创始人离职等负面消息。无论是创业者的经验还是淘汰者的反思,进入无人货架赛道和正在经营的品牌商们,都分享了诸多战略和业务层面的观点,目前他们也将注意力放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上,包括调整现有业务、业务战略转型、进行产品升级等。

起起落落,无人货架离不开三方面思考:

1. 品类+场景+城市

铺设货架之前,需要涉及到两个维度的布局。横为空间、纵为品类。品类成为无人货架的获客基础,陈列何种食品、食品价格以及陈列方式很大程度影响着购买欲望。将无人货架放置于什么场景和哪个城市,则影响着无人货架的辐射范围和订单量等问题。

①无人货架品类主要以零食和饮料为主,逐渐拓展到鲜食,包括午餐和下午茶。货物储藏包括常温货架、热储柜、冷藏柜、冷冻柜四个温区。开放式货架会造成货损,盗货率高和物流成本高使得无人货架成本居高不下。开发自有产品和拓展品类都是提高毛利的手段,减少货损则可以通过运营手段和技术来实现。

②以办公室为场景切入的无人货架,将目标客户瞄准了办公场景下,有意愿尝试新鲜事物的人群。办公室场景无人货架的成功,让大家尝到了甜头。相应的也带来了人群和场景上的局限,无法顺畅使用移动支付的中老年人群,其消费可能性减小。无人货架的场景也会不断拓展,将无人货架铺设到流量和需求量大的地方去,例如医院、社区、车站等。

③覆盖的城市不在多,在于能不能把一个城市拿下,做好点位铺设。合理的点位密度和一定数量的日单量,才不会造成仓储的浪费,也会相应提高配送补货的效率。这三者的协同发展,也成为今后决定每个玩家能走多远的基本要求。对于这三者,量大不代表质优。把握扩张的节奏,根据市场服务效果和容量上限调节步伐,才是每个玩家关注的。

2. 供应链和物流配送

供应链和物流成为无人零售的优势竞争力。无人货架撤点,不乏有前端点位扩张和后端供应链建设的节奏难以匹配这个原因。无人货架根据销售情况,会产生按日补货的需求,多点多线的补货任务,需要响应迅速较快的信息系统和配送能力。

猩便利在开启无人货架业务之时,就有线下开设便利店的计划,将便利店作为无人货架的“前置仓”,有利于及时补货,提高补货效率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京东、顺丰将物流视为自身优势,于2017年底,齐发力无人货架。苏宁于2018年1月初,启动“苏宁小店Biu”业务,依托强大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打造品类丰富的无人货架。

3. 消费者转移成本低,难获得高用户粘度

对于无人货架或者无人货柜来说,客户转移成本很低。消费者不会只购买某一家商品,而是综合便利性、性价比来购物。那么如何让自己在行业内不被淘汰,则显得更加有难度。无论是品类选择、供应链能力、场景拓展或者是运营能力,仍需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优势。

打法不同各寻出路,下半场,谁将持续发力?

大家都打大数据的主意。运营商会根据消费反馈数据,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分发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进行补货。数据存在于机器运行情况到货品情况,数据赋能于视频广告投放到互动营销增值服务,但是如果前端业务没做好,后端数据的价值自然成为空话了。

无人货架头部玩家,点位和日订单量可达万个。2016年入局玩家小e微店,每个货架有60个左右SKU,货损率7%左右,日订单量超过20万。2018年4月28日,每日优鲜便利购公布,发展至今有一年两个月,其日订单量突破30万。4月底果小美公布点位近10万。2018年6月,猩便利公布无人货架点位达到3万个。

无人货架的流量价值和场景价值尚未触顶,企业各寻出路。果小美,作为无人货架的领军创业者,要做轻资产的电商;猩便利,背后有资本加持,要大力布局无人便利店;每日优鲜,基于原有业务延伸,便利购继承了每日优鲜的零售基因,得到有力的零售业务支持,无论是在品类提供还是供应链模式,两者为各自的品牌打造促成正向飞轮效应,每日优鲜便利购希望通过拓展品类和场景形成独有优势。

目前形势来看,玩家们都不会局限于做无人货架。新进入者的身份属性将更加多元化,有垂直领域资深玩家、线上零售巨头、跨界玩家等。无人货架赛道进入下半场,从目前业务经营情况和背后推力来看,猩便利、每日优鲜、e点便利和蜂小柜可能会展开角逐的竞争态势。

智能货柜,真的是无人货架的进化?

智能货柜和无人货架,真的会在本质上影响顾客购买率么?从交易的实质来看,并没有多大的变化,都是进行买卖货物。如果我此刻特别需要买一瓶水,对于我来说,扫码付款买瓶水和打开门取瓶水没区别,我的需求被解决了,那么这个货架的价值就体现了。

从产品角度来看,封闭型的智能货柜可以减少一定程度的货损,允许上架更多品类的商品,也提高了食品卫生安全性。从顾客体验来看,技术成熟应用的情况下,结算时间变短,消费者不需要再扫码了,智能货柜能实现直接扣费。

从场景拓展来看,封闭式的智能货柜,成为一个更有科技实力的载体,改善了开放式货架的货损问题,也能让货柜拓展更多的场景,例如人流量更大的交通枢纽和购物中心等。这样又延伸出来一个问题,智能货柜的软硬件从开发到成熟应用,不是短阶段能实现的,市场是否还会再给时间?

用科技创新让消费者享受更有“温度”的服务,是件让消费者觉着幸福的事儿。但是无人货架可能要再想想怎么能讲个更好的故事了,要不然故事不太好听了,投资人不买单了。

回顾2018年,“电商一把手”阿里巴巴和“流量生产机”腾讯在疯狂地收割线下;社区便利店、生鲜店强势扩张;智能货柜开始取代无人货架站上舞台;小程序、社交电商引发巨额资本入局;类网易严选的家居生活形爆发……随着消费升级大潮来临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零售行业迎来了又一转型升级的重要周期。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的通路中,每个环节都面临着创新改造。本次论坛将汇集零售行业创新者,共同把脉零售未来智能化、品牌化的消费新趋势。

详情及报名链接:https://zhineng.aiisen.com/post/ad/id/724

版权声明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