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生活收购好又鲜,本来鲜拟5年开万店
[ 导读 ] 本来生活网是创业较早的第一批垂直生鲜电商之一。

本文原作者为颜菊阳,转自公众号商业观察家(ID:shangyeguanchajia),由品牌实验室推荐阅读。

1月26日,“本来鲜”社区店上海首店在徐汇区古羊路正式开业。

本来鲜是本来生活集团旗下社区生鲜连锁品牌,首店开于2017年。1月26日,本来生活官微“本来发布”称,未来5年,本来鲜预计开设10000家社区生鲜店。

这个目标开店数字非常庞大。作为生鲜业态来讲,受生鲜短半径供应链、生鲜非标,及区域市场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跨区域复制是比较困难的,由此,本来鲜的目标开店数也挑战了过往生鲜经营的一些认知。

目前的情况是,本来鲜已进入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天津、上海等6个城市,门店数量近300家。

从经营来看,本来鲜定位打造基于社区生鲜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两个场景:

1、线下实体店,以200平米经营面积的标准店型,提供300米到店的便利生鲜购买的“到店”体验。

2、线上网店提供1.0版本的“30分钟到家”,及2.0版本的“15分钟到家”的社区生鲜“到家”速配服务。

本来鲜的优势是背靠本来生活集团的一些积累,从供应链到用户,有一定生鲜业务发展基础。一些市场人士对其的评价也不错,认为其接地气,成本管控比较好,团队上进。

《商业观察家》的一些看店感觉则是,本来鲜在跨区域发展方面可能还是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本来鲜在武汉市场的经营,看起来是要好于长沙市场的。

本来生活集团则一直专注于生鲜业务经营,从最早的B2C业务到B2B业务,以及到当下线下连锁店业务。

知情人士称,本来生活早前已于湖北收购了一家生鲜连锁企业好又鲜。2018年下半年来,《商业观察家》则听到了一些关于本来生活融资、股权合作传闻。一些市场人士称,”本来生活的价格很刚。“

本来鲜

“进上海”是本来鲜布局一线城市的第一站。

此前,橙色店招的“本来鲜”只是在二线省会城市快速布点。最早是成都、武汉,然后是快速进入长沙、郑州、天津。现在是上海。

本来鲜首店开于2017年7月,在国内社区生鲜赛道上,其与谊品生鲜有一些相似处。两家都是业内少有的推行全国性扩张策略的社区生鲜企业。主要区别则在于,谊品生鲜是合伙人模式,本来鲜是加盟模式。

本来鲜方面拒绝透露更多有关其在上海,乃至今年整体的开店目标、步骤、布局城市等详情信息,但本来鲜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商业观察家》的提问称:“5年万店计划是认真的。本来从来不玩虚的”。

目前看,本来鲜拓店确已提速。2018年12月26日,本来鲜在成都5店同开。2018年12月24日到1月20日,本来鲜在武汉连开25家门店。

尤其是在武汉市场,本来鲜似乎完成后来居上。其门店数超过武汉当地第一个产生社区生鲜业态影响力的卫斌生鲜店。

本来鲜武汉的门店数也与湖北国资零售中百仓储超市旗下中百邻里生鲜规模接近(中百邻里生鲜在去年年底完成110家的门店改造升级)。

武汉市场对于本来鲜则可能有一些特殊优势。

未来生活创始人喻华峰是湖北京山人,京山人在武汉生鲜市场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市场人士称,武汉50%的果蔬,乃至超过一半的相关便利店都由京山人经营。属于那种一个县内的一个家庭带着一个家庭出来,所形成的”集群“。很多经营者相互之间往远一点推,都可能有些亲属关系。

这让本来鲜在武汉可能拥有比较好的”群众“和资源基础,对生鲜的理解能力,很早就建立了。

这也可能是本来生活早前收购好又鲜的基础之一。

据接近本来鲜相关人士透露,本来鲜在武汉市场今年目标是开到300家店。而天津市场,本来鲜2019年的目标锁定150家门店。

本来鲜.jpg

《商业观察家》曾走访本来鲜位于成都、武汉、长沙的数家门店。仅从门店可见的前端及和与店员的交流来看,本来鲜的模型有三方面特色:

一、本来鲜在门店前端的“打法”类似谊品生鲜,简言之将菜市场搬近社区、家门口。

不同的是,在商品结构上,本来鲜依托本来生活网的水果等供应链优势,做了部分中高端的生鲜品种。

包括引进正大猪肉、温氏三黄鸡、双汇熟食等大品牌肉品供应商提升门店商品档次,蔬菜等大部分来自批发市场,门店简单处理后即上架平价销售。

本来生活网做B2C业务,定位中高端,主要做一些高客单高毛利品类,这部分商品引入线下能成为抬利品类。

但本来鲜主体——吸客、高频购买的蔬菜等供应链,还是基于当地构建。商品价格比较接地气。核心品类肉类等是自营。

这一块的经营强调快速周转,快进快出。

二、区域独立公司制,分区域加盟模式快速拓店。

本来鲜以城市为单位成立独立公司运营,城市分区域实行加盟模式。加盟模式使得本来鲜能快速复制,密集布点做密度覆盖,但社区生鲜店做加盟,也带来线下标准如何统一管理、精细运营的问题。

从《零售研学社》的走访来看,本来鲜的多个门店客流、销售都很不错,但是门店前端营运管理略显简单、粗暴。

本来鲜.jpg

三、线上线下一体化。

本来鲜社区店的定位是做大众化的社区生鲜加盟连锁。

同时,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下商品定位新鲜、方便、平价,希望以性价比、平价切掌握家庭餐桌的主力购买人群。

线上则提供“30分钟到家”服务,希望抓住年轻客群。

比如,2018年12月,本来鲜在武汉集中开业的25家新门店,同时升级到了本来鲜第二代门店版本,即将到家服务提升到“最快15分钟”到家服务。

模型跑通?

5年万店计划的基础,是以200平米标准社区生鲜店为模型进行复制。

这套业务手法,外看有两点:

一、加盟做规模。

社区生鲜店因为离消费者近,中国人的居住方式以小区形态呈现,使得做”家门口菜市场“——社区生鲜这门生意具有成长为巨头的可能。

但难点在于复制模型。

现在的很多社区生鲜店都是亏的,前台都亏。因为相比商圈型商业,社区商业客流量不大,店所能辐射的主要就是一个小区。一方面需要培育市场消费习惯,做大渗透率。如果单个小区都不能形成消费习惯,那生意很难做。受单个小区客流有限影响,市场也不能太细分,太细分就做不出什么生意了,更多要做些大众化、普适性商品。但现实的情况是,每个小区的需求都可能是有差异的。

另一方面,社区商业场景下,顾客都是买些日常高频商品,买的不多。而只要高频,只要是大众化商品,每单的毛利也就不会太高。比如蔬菜等,利润很薄,损耗又很大,所以,利润空间相对难找。

由此,做社区生鲜要根据以上问题找到可适用的复制模型。

本来鲜是做加盟来复制。

通过加盟业者来满足单个小区需求。但本来鲜目前看起来,相关SOP可能有待完善。

接近本来鲜的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本来鲜在武汉市场实现了前台盈利。以武汉市场为例,不算线上单量,单计算线下,本来鲜门店平均单店日坪效不低于120元。

《商业观察家》走访了本来鲜武汉的一家加盟店,门店面积300平米。据介绍,夏天最高能做到5万日销,冬天3万左右日销,3个用工。日来客数1000,客单30元左右。

本来鲜.jpg

二、供应链公司。

本来生活网是创业较早的第一批垂直生鲜电商之一。

2012年7月以第一个跨区域建仓,并落地本地运营的生鲜电商起家,此后以“褚橙”的营销名闻业界,亦在消费者端建立起中高端的口碑定位。

本来生活从2013年开始,一直在打造产地直采的生鲜基地供应链。

截至2017年,其国内产地直采供应商494家,全球原产地直采315家,这一定程度上给本来鲜的供应链做了支撑。

而之于本来生活,本来鲜既能为本来生活增加一个触达用户的方式,也是为本来生活上游供应链增加了一个销售通路,反哺本来生活作为生鲜供应链公司的规模议价能力。本来生活的目标是做供应链公司。

本来鲜.jpg

本来鲜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一定线上基础。相对可以更好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

早在2015年,本来生活就尝试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做全渠道布局。

本来生活创始人喻华峰其时在接受《商业观察家》采访时就表示,生鲜消费缺不了线下支持的场景。

本地化属性更强的生鲜领域,必定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流通问题。

当时,本来生活O2O尝试了“本来便利”项目,但因内外条件未达,最终只能闭店搁浅。在总结教训后,本来生活渠道在2017年底确立三大平台:本来生活网、本来果坊、本来鲜。

团队架构上也做出了调整。

本来生活集团曾负责线下店业务、本来鲜业务的是本来生活联合创始人、本来生活副总裁贾明。2018年贾明转至担纲掌舵本来果坊,本来鲜业务转为丁秀洪负责。

本来鲜模式探索起步于2017年7月。最早确立了一大一小两种店型。“大店”为新零售集市店,2000平米经营面积。“小店”即为本来鲜,200平米经营面积标准店型。

本来生活旗舰店是本来生活开出的第一家线下体验店。该店生鲜占比60%以上,学习盒马等现场销售活海鲜、提供牛肉等现场加工、面包、咖啡等餐饮档口。

至今,大店基本没有新开,而本来鲜却开始复制到多个城市。

瑞幸咖啡2018年完成两轮融资,估值饱受热议,智库通过预估未来三年的营业情况,推算了Luckin Coffee可能实现盈利的年份为2021年,并给出了对应的估值区间。研究过程充分还原了中国咖啡产业的面貌,供行业参考。

报告链接:《破译瑞幸咖啡估值密码——2019年中国咖啡市场发展数据报告》

智库:2019年中国咖啡市场发展数据报告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