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案制后怎样开一家中医诊所?上海只需这几步
[ 导读 ] 去年12月1日,《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中医诊所备案制时代正式宣告来临。

【编者按】中医诊所备案制已经实行一年了。今年7月,上海市委发布了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全面放宽社会办医疗机构规划限制,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规划限制。中医诊所开办条件进一步放宽。诊所数量增长的背后 ,如何监管?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中医诊所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本文带来相关思考。

本文发于医学界智库,作者子不语;经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去年12月1日,《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中医诊所备案制时代正式宣告来临。

随后,《中医诊所基本标准》《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一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中医诊所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人质疑,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给中医诊所开设“特殊通道”的做法,会不会导致中医诊所诊疗质量良莠不齐?

如今,中医诊所备案制已正式实施一年,中医诊所备案制落地情况如何?“医学界”探访上海多家中医诊所为你揭秘。

门槛低了、耗时短了、花费少了

“从提交材料到拿证,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会这么快!”今年4月,高加林拿到了上海市嘉定区卫计委发出的第一张中医诊所备案证。

高加林是原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门诊办公室主任和体检中心主任、覃氏瑶医第十三代传人覃迅云的大弟子、瑶医专家。为了传承中医文化,为更多老百姓服务,高加林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便一直想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中医诊所。

但在当时,要办一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需要经过申请、公示、设置批准、环保、消防、验收、发证等数十道环节,流程复杂,耗时长,门槛高,令人望而却步。

去年11月,原国家卫计委正式发布了《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高加林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开始筹备诊所。但由于具体的落地配套政策和细则尚未出台,高加林只能等待。

今年3月,高加林从原上海市卫计委(现上海市卫健委)了解到,上海中医诊所备案制政策已正式落地。在进行了一番综合考虑后,高加林将向嘉定区卫计委递交了申请材料。

“办诊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定是生存问题。”高加林此前已做过一番调查,嘉定区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底蕴很深,经济发展较早,更适合中医诊所发展。加上高加林有不少江苏病人,嘉定区靠近江苏,地理位置上更为便利。

“准备材料前前后后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交上去后很快就拿证了。”高加林说。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严格规定,诊所场地必须长期固定,如果不是申请人所持有的房产,需有5年以上租赁协议,不管诊所能不能开,前期投资租赁场地就是很大一笔开销。过去开诊所走审批制,单诊所位置和场地审核就需要半年以上,加上上海寸土寸金,诊所审批多拖一天,大笔的钱就打了水漂。”一位在上海开了十多年诊所的医生告诉“医学界”,“备案制实行后,开中医诊所能少花不少冤枉钱,10月我打算再开一家连锁门诊,这样就方便多了。”

高加林如今的诊所面积约为500㎡,每个月光租金和人力成本就是十几万开销。“如果没有中医诊所备案制,花费的成本将远远超过现在。”高加林表示,从去年年底租下场地,到今年4月拿证,过程缩短了,节约了更多资金。

今年7月,高加林中医诊所正式开业。“本来以为我三十多岁的医生,年纪轻轻,人家也不会相信,预计三到五年内能够止损。如今,短短四个月,已经做到‘收支平衡’。”高加林解释道,自己在网上或其他门诊部坐诊的诊疗费刚好够弥补诊所开销,“每个月,有一半的病人是从江苏来的。”

人脸识别、网上办理:办证只用跑一次

“由审批改为备案,简化了办事程序,减少了办事环节,压缩了办事时限,为申请人提供了方便。”上海市杨浦区卫计委负责人告诉“医学界”。

今年3月23日,上海市首张中医诊所备案证在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发出。上海军本中医诊所相关负责人史建荣当场领到了中医诊所备案证。

事实上,一个政策从出台到落地,远远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据杨浦区卫计委介绍,去年11月,原上海市卫计委依据原国家卫计委颁布《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成立工作组,组织专家对全市各区开展中医诊所备案工作进行部署,制定了《各区中医诊所备案办事指南》和《各区中医诊所备案操作手册》,作为蓝本下发各区卫计委,并要求各区按照国家文件开展中医诊所备案工作。

随后上海各区卫计委分别开展了中医诊所备案的摸底调研,具体了解辖区内中医诊所备案的需求量、设置标准、培训意向等具体情况。

开展摸底调研;对咨询中医诊所备案的人员和企业进行汇总整理;完善信息系统改造、明确备案材料清单;还要组织培训,介绍备案政策、备案材料准备及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在杨浦区卫计委出具的一份文件中,清晰地列明了以上事项。

据了解,要想获得申请中医诊所备案证,申请人须填写“中医诊所备案信息表”,环保、消防达到要求,人员需具备中医类别《医师资历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预报、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三年……以上材料齐全且符合备案要求,窗口当场受理并通过备案审核,当天就能领到中医诊所备案证。

而在上海杨浦,这项流程还能再简化。

“现在,网上提交申请,通过后到窗口办理,当场就能领到备案证,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对设置人而言,就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杨浦区卫计委医政科科长周雄文表示。

据了解,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杨浦区依托“创城e点通”政务平台,申请人通过手机,就能线上提交中医诊所备案的相关材料。区卫计委受理通过后,申请人可直接至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审核材料。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不动产信息库核对校验后,可实现当场发放,申请人只跑一次,即可办成。”周雄文说。截至今年12月1日,上海杨浦区已有12家中医诊所拿到中医诊所备案证。

“在上海,中医诊所备案的网上办理服务已经开始推广,有条件开展的区域,都已经开始提供网上办理服务。”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吴宏告诉“医学界”,目前上海拿到中医诊所备案证的诊所已有71家。

在不少已经开办了中医诊所的人眼中,过去开办中医诊所,过程繁琐并不是最大的拦路虎,最麻烦的是其他条件全部符合要求,最终却因周边医疗机构密度太高而遭拒。

今年9月,瑞脊医疗CEO沈懿在浦东开了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二家店。此前,由于公司经营范围扩大,沈懿必须在原有营业执照的基础上再申请中医诊所营业执照。但正是由于不符合医疗区域规划,沈懿不得不重新选址。

“原来通过审批进入杨浦的中医诊所,是有一定规划限制的。”周雄文解释,在《办法》实施前,开办中医诊所首先需要符合杨浦区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其次还要进行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执业审批,整个过程下来,一般需要将近半年时间。如今《办法》提出,对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不作布局限制,取消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设置人的选址,精简了办事流程。

今年7月,上海市委发布了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全面放宽社会办医疗机构规划限制,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规划限制。中医诊所开办条件进一步放宽。

备案制,更考验行医者的“真本事”

对中医诊所实行备案管理,并不是简单地“降低门槛”。

据上海嘉定区卫计委介绍,目前,开展备案的中医诊所,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

特别强调的是,中医诊所不得提供西医西药服务,也不得开展存在不可控的医疗安全隐患和风险的服务,如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注射、穴位注射等。中医诊所如另开展中药饮片调剂活动,还至少有1名具备资质的中药技术人员。

也就是说,提供中西医两种诊疗服务的诊所,不能直接备案开诊所,仍然要走审批制流程。

此外,开办中医(综合)诊所对医师的要求是具有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而开办中医备案诊所,执业年限缩减为3年。

“走备案制的中医诊所监管很严,不能配备西药,不能有注射、手术,要100%纯中医药。没有一点声望的名医恐怕很难盈利。”在上海开了一家中医推拿诊所的李哲(化名)表示,“‘100%中医药服务’的限定,为提供中医推拿、康复理疗服务的诊所提供了更多机会。”

李哲的中医推拿诊所于今年7月在上海杨浦区开业,准备材料前后不超过1个月,当天办理就拿证了。如今他的诊所开在一个创业园区内,有不少新老顾客慕名而来。

与李哲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许多。在他们眼中,中医诊所备案制无疑是给民间中医“松了绑”,但更考验的是行医者的“真本事”。

2017年7月,酝酿了3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随后,《中医诊所基本标准》《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者,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含民族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

这意味着,大批民间中医获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后,将拥有行医、办诊所的资质,大大放宽了市场准入门槛。

市场放开了,如何活下去?

“备案制无疑将吸引更多中医诊所进入市场,但这些新诊所如何活下去并获得良性发展,是开办者不得不提前考虑的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格琳表示。

据《2017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4566家,中医诊所3.9万家。尽管中医诊所的数量远超中医类医院,但诊疗服务量仅为中医类医院的五分之一。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医诊所市场有着巨大、可激活的空间。

“目前国家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将在医疗市场上得到反馈。”郑格琳建议,中医诊所开办者一定要明确定位、抓住政策机遇,错位发展,才能在市场中赢得发展机会。

“初开诊所,病源少是不可避免的,中医更应潜心研究,提升技术和疗效,要耐得住寂寞。”八年前,杨永晓在上海开了自己的第一家诊所——上海应象中医诊所。今年11月,杨永晓的第二家诊所在浦东新区开业。

“中医诊所要具备市场竞争力,首先一定要是好的中医临床机构,有理论体系完整的优秀的中医医生,也有大量的病患,这是基础。其次,还要选择优秀的学生跟诊,在跟诊的过程中,将中医技术和理论进行传承。此外,办诊所更应该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此,杨永晓曾特地进入MBA商学院学习创业机构的运营模式。

有不少人担心自建诊所会遇到医疗纠纷的问题。

杨永晓认为,首先医生自己的医术要过关,除了胆大心细外更应有客观的精神;其次,西医理论基础也很重要,它能够帮助规避一些医疗纠纷的风险;再次,对病人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如果这三条都能做到的话,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就很低了。目前看来,中医诊所医疗纠纷是相对比较少的。”

更多人则关心诊所是否能进医保。

“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医保。但是上海地区要想申请医保有一个硬性要求,必须有一名上海名老中医每周至少坐诊半天。这对民营中医门诊部来说还是比较困难。“上海善夷普济中医门诊部创始人宗兵表示。

“医保对诊所的生存而言很重要,希望政策能开放。如果没有医保,即使我们拿到了执业证,规范行医,也会有病人觉得你没得到政府认可。”一位即将在上海浦东开诊所的医生告诉“医学界”。

高加林表示,其诊所目前也完全是由患者自费支付的,免挂号费,一些特色技术参考中医诊疗项目进行自主定价。“我们收费并不高,一般来讲只要拥有影响力,没有医保也能生存。但如果能进医保,对患者和诊所而言,都是好消息。”如今,高加林诊所每月的门诊量为150人左右。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鼓励社会办医,上海市对医保、人才和审批都给予了空前的政策红利。

“医保已经不是制约上海社会办医的主要因素。”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对“医学界”表示,目前上海大部分社会办医疗机构已被纳入基本医保,即便患者到高端医疗机构就诊,符合基本医保报销的项目同样可以报销,剩余部分自费或由商保报销。“医保向诊所开放是大势所趋。”

相对于大三甲,诊所更能发挥医生的劳动积极性,也更能有效解决基层百姓“就近就医”的问题。闫东方表示,“除了中医诊所之外,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还提出要放开全科诊所审批,这有利于激发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丰富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12月26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关于本市全科诊所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宣布自2019年2月1日起,上海市全科诊所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并公布了备案材料及要求。

这意味着,继中医诊所备案制全国推行后,全科诊所备案制将在上海率先落地!

诊所数量激增,如何保证监管?

不论是中医诊所备案制,还是全科诊所备案制,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加强对备案诊所的事中事后监管。

《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医药主管部门需自备案之日起30日内,对备案中医诊所进行现场审查、定期开展现场督察。针对中医诊所可能存在的乱收费、虚假宣传、擅自执业、超范围经营等行为,新的法规都明确了惩治措施和法律责任,例如要求停止执业活动并收回《中医诊所备案证》以及处以罚金等。此外,中医诊所不得出卖、转让、租借备案证。

李哲透露,开业不到两个月,区卫生监督员已前来检查过四次。

“砍掉了行政许可环节,并不意味着放低要求。今后的核心问题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特别是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吴宏表示。

目前,从上海各区卫计委前期调研的数据统计来看,备案执业的中医诊所数量并不少,但还未到高峰期,直接管理诊所备案工作的卫生(中医)行政部门压力还不明显。

杨浦区卫计委透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拟在杨浦进行中医诊所备案的达到40到50家。这意味着,给予备案后,杨浦区社会办医总量将急剧增加4成左右。

而全科诊所备案制的新政刚刚出台,已有不少全国其他地区的医生前来咨询开办要求。

可见,随着备案诊所数量持续增加,执业活动日益频繁,监管人员不足、监管能力不足和繁重的监管任务之间的矛盾将日渐显现。

如何解决?

吴宏表示,目前上海正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打造智能信息化的监管模式,推进医疗卫生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我们在整个医疗信息的汇集过程中,从公立医疗机构扩展到社会办医疗机构,从大的医疗机构逐步扩展到个人诊所,不断完善监管,层层推进,将所有医疗机构纳入监管信息网,一定程度上缓解卫生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吴宏透露,此外,上海市卫健委还将根据“健康服务业50条”精神,逐步加强卫生监督人员的队伍和能力水平的建设。

“我们将通过壮大监管队伍、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保证医疗机构执业更加规范。”

往期文章推荐:

年终盘点丨在破与立之间,回顾2018年医药大事件

「科技医疗100+」专访妙健康副总裁谷书锋丨健康管理“行标”的从0到1

“糖宁”完成赴日临床试验,但贵州百灵走出国门尚有“长征路”

首发丨晶云药物获拾玉领投超1亿元B轮融资,持续深耕药物研发平台

「医药新势力」阿康健康王李珏:小B端+云药学院,撬动医药供应链变革

创投大寒冬?基因迷茫路?精准医疗时代正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