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城市七所学校同时上一堂课!这样的5G+MR课堂太硬核了
[ 智能网导读 ] 4地的4个课堂现场,利用5G技术实现了全息影像与真实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在MR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现实与虚拟内容共存。 5G,5G,MR,智慧校园 图片来自“123RF”

本文转载自成都商报教育发布,原作者樊英。智能网智慧城市对文章进行二次编辑,供读者参考。

在今天,远程教育、在线课堂等形式,相信大家已不陌生。这是4G时代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当下,5G时代正汹涌而来,可以预见的是,5G将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5G时代,又该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发挥更好的作用呢?9月26日上午9:30,成都教科院附属中学进行了5G时代下,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运用的尝试,举行了全国首场四地七校“5G+MR全息课堂直播物理课”。

此次物理公开课,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指导,在成都、上海、北京、青岛实现跨地域同步教学直播。同时,教学内容同步传输至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的3所学校。

不是简单的同课异构,而是教学接力

本次“5G+MR全息课堂直播物理课”成都课堂,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亲自执教。在现场,除了教室的大屏外,每名同学桌上还有一副MR眼镜。

上课开始,罗清红院长首先引入了极光的概念。同学们在MR眼镜的帮助下,仿佛置身北极,真实感受到了极光的奇幻。罗院长进一步解释说,极光的形成,与地球磁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极光的形成有三大个重要过程:太阳风产生的带电粒子、地球磁场把带电粒子吸引到南北极、与大气成分运作激发。

在顺利引出磁场的概念之后,罗院长将课堂交给了青岛现场。青岛课堂的姜老师继续就磁体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随后,是上海课堂现场,讲解的是电流磁场部分的内容,同时,将“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究竟是怎么分布的?其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抛给了北京课堂。

北京十八中课堂则就导线的形状、环形电流磁场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可以发现,4地4课堂,都是就“磁场”这一主题进行授课,但每个课堂授课的内容是不重合、没有太多交叉部分的,是将同一主题进行了分解。

4地的4个课堂现场,利用5G技术实现了全息影像与真实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在MR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现实与虚拟内容共存,同时将无法直接理解的晦涩难懂的知识轻松直观地予以呈现,并通过多种人机交互的方式,对课堂教育形式做出了全新呈现与诠释。

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这是个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4地7校的物理课程,由罗清红亲自设计。罗清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5G高速的传送速度,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同步互动,而不会像4G时代那样,出现几秒钟的延迟,在互动上受影响。

同时,5G技术可以实现空间立体三维的运转。MR(混合现实),MR 它制造的虚拟景象可以进入现实的生活,同时能够认识使用该设备的主体。比如通过相应的设备,人在眼睛当中看到一个景象,可以测量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尺度和方位。比如本次物理课程,甚至可以通过该眼镜实现地球的定位。这种技术,带给课堂的变化,又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同时,不同于今天展示的课程,同学们全程戴着MR眼镜,没有动手的部分。罗清红表示,未来常规的课堂,应该是真实和虚拟相结合。像物理、化学课程,实验、动手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也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无法反应出来的,需要突破的部分,再运用虚拟技术。比如今天的物理课堂,涉及到奥斯特实验的内容,奥斯特实验是很难观察到的,所以通过MR技术,让学生头脑里有清楚的概念,将需要想象的部分虚拟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来学习相关知识。而一些需要动手记录的知识点等等,也会要求学生动手记录。

成都教科院附属中学校长潘君在致辞中表示,除了今天的物理课堂,后续还会在化学课堂进行尝试。今后学校将继续担当成都市教科院教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的桥梁,继续做好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者、探路者和力行者。

中共成都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专职副书记何荣同志认为,这次5G+MR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是成都教科院附中在5G时代为各地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改革创新案例,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加速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教育公平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编辑:李腾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