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幸听到别人的故事,听到我恍然大悟。说故事的人,多半早已成家立业,有的儿女成群,有的事业有成,看起来都多彩多姿。但我发现,他们的人生剧本,尤其是主戏和主角的“定装”,早在童年就写好了,而且“剧本”逃不出下列几类。
逃家:童年就觉得自己家庭不够好,外面的世界更有意思,一直想往外跑,因此即使自己成家后或加入任何组织后,都忍不住继续想逃。
主持正义:觉得父亲对母亲不好或母亲对父亲不好,忍不住想站出来“主持正义”,成年后仍然四处主持自己的“正义”,好事和坏事都因此而来。
不被爱:小时候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长大后也觉得配偶、儿女、亲朋好友都不爱自己。
不公平:小时候自认没有被公平对待,一辈子都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非常在意“公平”这两个字。
抱怨:小时候觉得自己命不好,别人命比较好,因此一辈子都嫌自己命不好。
以上举例比较偏负面,正面的剧本大家可以类推。但总而言之,剧本类型并不多,表面上五花八门,追根究底,不过就这几类。
这些故事,我听得冷汗直冒,因为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一生,看到了自己个性和习性的来由,有如按图索骥,简直神准。由此想起中国传统教育里的“童蒙养正”四个字,再也挥之不去。
原来我们在童蒙时期(大约三岁开始),心中的念头竟是如此强大,强大到足以影响一辈子,而当事人却浑然不觉。最重要的是,不是我们童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当时怎么想。
童蒙时期,正是孩子脱离全然“用心”在活,开始练习“用脑”看世界的阶段。通常孩子快乐时是不“想”的,不快乐才开始“想”,而且“想”和“感受”合一,特别有力量,“想”了几次后,就变成真的了。如果把“想”说了出来,受到打压,通常会把“想”“地下化”,进入深层意识,人生剧本于是成型。
有了这样的反思,再看到当今教育对“童蒙养正”如此的无意识,对诸多现代人生的悲剧,深觉因果了然。
还好,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童蒙养正”这一课题是可以补的。对自己,可以先不忙着卖力演出,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人生剧本究竟是怎么写的,回到源头处,修修剧本再出发。对下一代,可以用陪伴和提醒,帮他们找到烦恼来源的“念头”。“念头”有一样好处:如果你清楚地看到它,把它和清明的感受联结,它就自动“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