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自认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对别人的帮助,总会想办法回报,甚至十余年前,自认状况较宽裕,还特地进行了一趟感恩之旅,找到了一些失散多年的童年恩人,并一一拜访,表达感谢,以免遗憾。
直到最近,我对感恩有了进一步的学习,才明白过去是在用自己的一把尺去衡量何人、何事应“知恩图报”,这不过是另一种头脑的计算游戏,是自我膨胀的副产品,离真正的“感恩之心”还有十万八千里。总的来说,我的问题是感恩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在广度上,为什么我认为有些人和事不必感恩呢?原因不外乎三点:第一,我认为这成果是我靠自己的本事辛苦挣来的,不知道该感恩谁;第二,我认为那是别人该做的,而且大多数人都这么做,不适用于感恩的范畴;第三,我认为彼此的对待是约定俗成的“交换”,各尽其力,各取所需,谁也不欠谁。
在感恩的深度上,我的不足更是严重。我看到自己在童年受“父母之恩”时,就没有完整而深刻的感动,因此日后受人之恩,也仅止于头脑的感知。这样的感恩,只不过是生命外围“事”上的付出与回馈,因为没有用真心感受,因此受与施、施与受都没有到达生命的核心,无法带动生命前进。这样的错过,只能说是白忙活一场。
可想而知,一个在感恩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不足的人,当然也不知如何“施恩”了。我自认是个“偏善”的人,从无害人之念,常起助人之心。但每每在助人这件事上,做得很不到位,做得很没感受,也常助人而无好结果。如今才知道,因为自己对感恩的体验不够深,助人也往往沦为表面,仍然停留在“脑”而不到“心”,又是白忙活一场。
开始学感恩,才知道感恩太重要了,重要到学不会感恩,这辈子就白活了。因为我终于明白,不懂感恩的人,无论表面上有多大的成就,看起来多么光鲜亮丽,都不可能幸福,因为他什么也没“得到”:不感恩,就不珍惜;不珍惜,就无所得。无怪乎朗达·拜恩的《秘密》一书教大家想得到什么,就先假设已经得到,而且要用感恩之心为之。因为“感恩之心”其实是生命中最强大的能量,其中包含了谦逊、觉察和智慧,并且和幸福相生相伴。
感恩的最高境界是:生而为人,就感谢一切。这门功课的福报如此之大,功德也如此之大,能不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