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鼓励+千亿蓝海市场,托育赛道将开启卡位之战?
[ 导读 ] 在中国,0-3岁的托育、早教,一直未能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为了腾出学位、完成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硬性指标,甚至一度禁止幼儿园招收3岁以下幼儿。

【编者按】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年中国人口数据,2018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李克强总理指出: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本文对早幼教行业,尤其是托育赛道做了详细分析,从政策、企业和国内外情况等角度做了解读。

本文发于“传习邦”微信公号,经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在新生人口、出生率“双降”之后,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成为全国两会最大的热点之一。幼儿托育,两年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是教育行业最后一个千亿蓝海,各路资本大鳄早已布局其中,一场群雄逐鹿、跑马圈地的卡位战,正在打响。

1、从入托难、入托贵,到不愿生,不敢生

一老一少,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危机,中国人口政策生变:

2011年11月,双独二孩政策全面实施

2013年12月,单独二孩政策放开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2016年,为全国二孩政策元年,全国新生人口1867万,同比增长11%,其中45%的新出发人口来自二孩家庭。由计划生育,到鼓励生育,中国幼龄人口,由2015年的1.08亿,飙升至2018年的1.14亿,到2020年有望突破1.25亿。

然而,相对政策配套不完善,育儿成本、生活成本高企不下,严重挫伤生育热情,不少年轻夫妇不想生、不敢生,成为人口难题。2018年,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3年之际,第一次出现全国新生人口数量、出生率“双降”。

2、独生、独养,一代人的孤独童年

在不想生的背后,正是育儿成本居高不下、社会化托育服务缺位的不敢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0-3岁幼儿8000万人,入托率不足5%。一项调查显示:从生育主体看,六成以上的母亲不愿生育二孩,理由是“孩子无人照料”;从看护主体看,八成以上的幼儿,由祖辈照看。

在OECD国家,0-3岁孩子入托率在33%左右,其中,法国的入托率为50%,瑞典为55%。在早、幼教事业发达的新加坡,入托率高达90%。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国企脱困改革、事业单位瘦身转制的副产品,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兴办、运营的托儿所体系全面瓦解。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缺位、市场失灵、社会失职、家庭全职,正是国内托育行业的生动写照,一支蔚为壮观的老年大军漂入城市,事实上承担起0-3岁幼儿的育、养、教之责。

独生、独养,在祖辈的宠溺、照护下独自成长,正是千禧一代共同记忆中的孤独的童年。

3、一大波“托育新政”,呼之欲出

梁启超有言:人生百年,始于幼学。玛利亚·蒙台梭利也曾说过,0-3岁的发展,就其程度和重要性而言,在人的一生中超过任何阶段。早、幼教,是教育的黄金时期,早已是人类共识。

然而,在中国,0-3岁的托育、早教,一直未能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为了腾出学位、完成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硬性指标,甚至一度禁止幼儿园招收3岁以下幼儿。由于政策配套不到位、市场监管为空白,国家发改委坦言:国内幼儿照护、托育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主要矛盾。

中国政府的民生目标,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概括为“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九大报告,加入“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早、幼教从此成为“七有”民生问题之首。2018年两会,0-3岁托育服务的全程监管,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社会化的0-3岁幼儿托育、早教体系,成为中国政府“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民生攻坚工程。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牵头的18部委印发《行动方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鼓励社区共享平台的托育服务新模式,消灭0-3岁幼儿“入托难、入托贵”的民生盲点。2019年两会,0-3岁托育服务第二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东风下,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放宽社会资本准入,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的“托育新政”,呼之欲出。

4、需求:800万托位,4万家机构

2018年4月,上海市政府印发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成为第一个地方政府出台的准入标准、服务标准。

2019年3月,全国两会传来消息,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为国家卫健委的重点工作之一,由卫健委牵头起草的3岁以下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指导意见(代拟稿)》已报送国务院。

托育行业,旺盛的市场需求,与惨淡的供给现状,恰成鲜明对比。据人民大学杨菊华教授2016年对于国内十城的研究——

十城当中,0-3岁婴幼儿实际入托率仅为5.55%,其中,80%的孩子是在2岁以后入托;

0-3岁婴幼儿托育的市场主体,依次为幼儿园托班、托儿所、提供半天以上托育服务的早教机构、家庭托儿户,其中,招收2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托班,占据六成份额;

在0-3岁托育市场,民办机构、家庭托儿户占据78%的市场份额;

96%的城镇服务希望孩子在1岁后可以入托,其中3/4的父母希望入托年龄在2岁之后。

杨菊华的研究指出,按全国年出生人口1700-1800万计算,略低于一半的孩子出生于城镇,约1/3的婴幼儿(最低口径)有托育需求。最保守估计,国内城市地区至少需要800万个托位;若以每个机构(点)平均接受200个孩子计算,国内托育机构的市场容量为4万家。

5、0-3岁赛道,早教热,托育冷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0-3岁婴幼儿早教划定赛道之后,2017年为早教的资本元年,市场突破2000亿元。《中国早教蓝皮书》的研究表明,2018年,中国早教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

2016年6月,在美国儿童服饰连锁巨头金宝贝(Gymboree)申请破产保护前夕,江苏飞翔集团旗下的亿翔控股斥资1.275亿美元,一举拿下金宝贝早教。飞翔集团是一家以化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集团;金宝贝,则与美吉姆早教PK,并称为国内美式早教的双巨头。2018年6月,资本大鳄加持的三垒股份斥资33亿元,一举拿下美吉姆早教,成为2018年教育板块最大的并购事件。

与火爆的早教相比,同在0-3岁赛道的托育,由于门槛高企、标准不明,虽为市场刚需,却一度显得冷清。托育赛道代表性的企业——

1)爱乐祺

爱乐祺创办于2007年,参照欧美国家daycare center、日本保育园社区式托儿所的业态,创办第一所早教中心,针对0-6岁幼儿从事托育、早教业务,开创国内「托育早教」园所教养模式。2015年1月,爱乐祺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新三板托育、早教第一股。2017年11月,国内A股上市公司电光科技旗下的乐清丰裕教育产业基金(有限合伙)斥资8600万元,受让爱乐祺创始人、实控人陈靖名下27.79%的股权。作为对赌条件,爱乐祺承诺2017-19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7000万元。

2)YoKID优儿学堂

2015年,由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苏德中告别罗兰贝格,创立幸福创客集团,运营YoKID优儿学堂品牌,主打0-3岁国际日托班、0-3岁多元智能亲子课两大产品。2017年10月,YoKID获得软银中国、黄晓明旗下明嘉资本、王思聪旗下普思资本数千万元的A轮投资。2018年5月,由融创中心领投,YoKID获得1.5亿元A+轮投资,成为托育行业最大的单笔融资,进一步锁定0-6岁日托行业领军地位。

3)袋鼠麻麻

2016年4月,曾在少儿英语、幼升小赛道两次创业的索玛创立上海铭诗教育,运营袋鼠妈妈品牌,自主研发“CARE”课程体系,主打1-6岁儿童托育。初创之际,袋鼠妈妈获得大众点评网创始人张涛400万元天使投资,双湖资本、量创资本千万级Pre-A轮投资。2018年6月,由光速中国领投,袋鼠妈妈完成数千万元A轮投资。

除此之外,多乐小熊、纽特教育、茂凯MoreCare、哈乐奇教育,或是拿到大笔风投,或是以连锁加盟方式扩展领地,逐渐呈现群雄并起、跑马圈地的市场格局。

6、托育卡位战,正在打响

2018年的11·15的前教育新政为早、幼教行业的分水岭。在幼儿园资本化之路彻底堵死之后,“射程”之外的托育、早教,成为资本避险的港湾。进入2019年,随着政策层的推动,0-3岁托育作为一项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未来工程,成为两会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2019年2月,急于走出“虐童”阴影、学前教育新政“黑天鹅”的美股上市公司红黄蓝以1.25亿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新加坡一家幼教集团70%的股权,公司名由RYB Education变更为GEH Education。红黄蓝转型之后,托育中心与亲子早教、幼儿园、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并列,成为四大业务板块之一。

有着“地利”之便的地产巨头,同样瞄准托育板块,重金下注。除了融创领投Yokid之外,绿地集团旗下的绿地教育早已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托育中心。政策的风向已变,被“激活”的托育市场价值千亿,成为资本追逐的下一风口。

为了填补一个刚需市场的空白,一场托育卡位战,正在打响。

相关推荐:

中国托育市场能否崛起?复盘我国托育的前世今生

幼教寒冬,政策支持的托育将是一线希望?

政府工作报告划重点后,托育市场迎来新机遇?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