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过去的2018年,国家严监管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合规性趋紧;金融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呈现更多实践应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形势依然严峻;供应链金融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2018年已经画上句点,2019年向我们走来。展望2019年,贸易战是否仍然在继续?中国实体经济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如何破局?在政策、产业、金融、科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供应链金融将会面临哪些“危”与“机”?过去的一年发生的供应链金融大事件背后会引起我们哪些反思?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哪些新趋势、新动能?这一切的答案都在万联网深度盘点——2018中国供应链金融十大事件:
一、商务部等8部门决定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
自2017年84号文发布以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之下,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贯彻落实供应链的政策。国务院各个部门现都将供应链作为重要的工作来部署,有的部门已经出台,或者正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比如,国家统计局已经将供应链管理服务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单列;工信部在推进绿色制造体系过程中也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示范;教育部也已经批准,现在开设新的供应链专业;以及银保监会在各个银行开展跨省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的时候也明文规定,给予供应链相关的业务一些绿色通道。在国务院各个部门的共同推动之下,全社会发展现代供应链良好的氛围已初步形成。
2018年4月18日,8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2018年9月21日,《关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发布,标志着我国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工作将进入新阶段。全国一共有114个城市和1359家企业申报试点,最终确定了55个试点城市和266家试点企业。266家试点企业中有4家银行和1家保险公司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主要的试点方向。
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须稳妥,正如商务部市场建设司查金祥处长所述:
第一,供应链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非常难得的重要途径,规范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应该有真实的交易背景,资金的来源可查,资金的去向明确,确保是为实体经济产业服务的。
第二,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渠道。规范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应该是面向大量在供应链条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供应链金融应该是技术支撑、手续减化、高效便捷的,而不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成本应相对要低。
第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不仅仅是资金融通模式的创新,更是金融风险防控模式的创新。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全链条里面的物流、信息流、票据流、商业流,可以进行全程闭环的实时可视的监控。
在建立一种新的或者更好的金融防控风险的模式上,可以有很多新的手段。尽管有些看法可能认为这种金融创新同时伴随着大量的金融风险,但查金祥处长坚定认为,规范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不是增加风险,而是减少风险。他说,在近期给国务院上报的建议里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他们也一直坚定地提出供应链金融的相关建议。
二、国家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力度增强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2018年以来政府力度和决心明显有所加强:6月14日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特就“从金融角度如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发表演讲。 6月2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工作。6月29日,央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召开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
7月,“2018小企业大梦想高峰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 ”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出席并以“以产业链、供应链、全场景融资服务为抓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题发表了演讲。为破解小微企业困境,黄奇帆给出了五点建议:一、商业银行要发挥大企业主办行或大产业链主办行的融资功能。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围绕供应链融资。三、在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监管的同时鼓励他们形成全场景融资服务体系。四、重视建立“三农”普惠金融融资担保体系。五、予以财政金融等政策性融资扶持。
8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强调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紧接着银保监会接连发文,《加强监管引领 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明确表示,必须着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并且,这些政策文件中提出了众多实质性的措施,例如:明确不鼓励盲目抽贷、断贷;严禁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如“贷款返存、捆绑销售”;推动落实无还本续贷......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还有9月4日,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10月22日,央行再发公告,在6月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的基础上,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1月、4月、7月、10月,央行进行了四次定向降准......
这些政策的接连出台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正如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接受采访时所表示的:“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虑不周、缺乏协调、执行偏离,强监管政策效应叠加,导致了一定的信用紧缩,加大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近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吸取相关经验教训,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和强监管、稳增长的平衡性......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融资主渠道,采取“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至少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中小微企业自身的规范经营与诚信经营,二是政府的减费降税与财政支持,三是多元化多层次金融市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四是核心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融合发展。国家正从这些方面想方设法扶持中小微企业。而规范的供应链金融正为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抓手。规范的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可不仅仅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而是让供应链条上的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共生共赢;并且基于对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最终还可形成中小微企业的商业信用的沉淀。相反,有些名为供应链金融,实则通过过度占用上下游资金同时利用金融再盘剥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是完全不可取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是规范型供应链金融的目标,也是在警醒盘剥型的供应链金融。
三、产业互联网内涵下,中国B2B电商的进阶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宣布启动新一轮战略升级,调整组织架构,新设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并且以“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为此次战略升级的核心。近两年来其实不乏巨头公司往2B发展,如阿里、百度、美团,但今年随着腾讯——一家看似没有多少2B基因的公司,宣布进行战略转型升级,“产业互联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议,“B2B”升级成了“产业互联网”。业内实践者们几乎达成共识: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供应链管理的升级,是产业的互联网化,不仅仅是电商。电商+物流+金融几乎是当前所有知名B2B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
从2012年“互联网+”概念的出现开始就有越来越多人思考中国经济未来的形态,从“互联网上下半场”概念的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到最近中国一线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开始重估B端价值,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现在我们不仅已经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而且可能即将迎来爆发。普华永道2018年6月发布的《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中,提出消费升级实质倒逼了产业升级,商业模式已呈现出由C端创新逐渐向企业端创新转变的态势。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将产业互联网的内涵理解为:产业互联网是现代供应链形成的基础;供给端的优化是产业互联网的目标,包括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质量的提升以及新价值的创造;实现供给端的优化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产业链组织重构进而创造新的动能:供给端自身的重构、消费者与供给端的连接、供给端与生产性服务的连接;要实现产业链组织重构需要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发展思维、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技术指的是用新一代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形成万物互联、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带来新的动能、用区块链技术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构以减少信任缺失带来的不经济;新的商业模式指的是打破边界、融合创新、追求共赢,形成新的分工,生态化发展;新的发展思维指的是以用户为核心,并利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新的管理制度指的是互联网和新技术架构下、生态化开放要求下,如何升级企业内部管理并实现生态型组织的共赢。
由于B端企业决策复杂、关系稳固,产业互联网的立身之本是创造价值——区别于消费互联网之核心“眼球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效益来源于降本增效和供需匹配,具体体现在交易实现、备货库存、货物交付、供应链内外协作、现金周期等方面的成本和效益。如何创造价值、提升收益?核心逻辑是:
1、选择好产业——追求产业深耕;
2、摆好姿态——决定是以什么姿态、什么角色去重塑产业供应链的交易结构;
3、想好连接谁——产业内部需要/可以连接谁,产业外部需要/可以跨界地连接谁;
4、想好如何连接——技术如何应用;
5、想好实现什么样的赋能——最终改造哪些不经济的模式和结构。
四、国资入股民企,助力优秀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突围
今年以来,优秀民营企业与各地国有企业珠联璧合或国资驰援救助民企的现象特别普遍,如深圳设立专项工作小组,安排数百亿元资金驰援上市公司。特别是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之后,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在内等至少13个省份通过设立纾困基金等形式来驰援上市公司。无独有偶,供应链管理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不景气、金融业变革的环境下,也面临发展困境,选择与国企合作。9月10日,怡亚通公告,深圳市国资旗下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据悉除了怡亚通,还有一些中国知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拟引入国资,如普路通首先,帮助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突破了资金瓶颈,如:12月10日怡亚通成功发行了10亿债券,评级为AAA级;10月31日,怡亚通公告与关联方深投控及鲲鹏投资签署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为50亿元的供应链产业投资基金的《基金合作协议》,基金主要投资供应链及新零售相关资产和进行产业并购整合。
第二,也再一次为“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正名。但是我们也遗憾的看到,虽然有了“名分”,但是部分供应链公司没能“熬到”国资驰援,比如震惊业界的年富供应链破产清算的消息。年富供应链与宁波东力的恩恩怨怨在此不再赘述,年富事件并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主要是上市合作股东的内部矛盾引发的悲剧。且整个事件实质上不是群体性事件,但是也给深圳供应链的企业敲响了警钟:1、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2选择合适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不要再有类似的悲剧发生。
第三,两者资源共享、互补将推动双方开拓新的市场、模式,如:怡亚通新的十年规划是“综合商业服务+新流通+供应链金融+品牌孵化”,12月26日“综合商业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将携手各地政府、国企打造符合当地核心产业特色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国资驰援”是国家资源配置的需要,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民营企业平稳安全度过经济下行期的需要。国资驰援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或者其他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公司,意义更大,因为可以惠及中小微企业。以前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靠一己之力连接大中小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包括金融)来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其实挺艰难,更可敬。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变革压力下,平台靠契约靠交易关系形成的资源整合能力受影响,各方需要更紧密的协同合作手段,收购是一种好方式。但毕竟只是少数,平台仍需靠科技靠模式设计。
五、经济下行期,行业风险事件频发
近年屡屡出现金融机构被“萝卜章”坑骗的事件,这些机构一定程度上是受害者,但也难以避免地受到是否尽调的争论。中江信托金鹤189号大连机床信托计划卷入风波,其核心就是中江信托被虚构的应收债权骗走6亿元,而后中江信托“不准备刚兑”的表态又牵动了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引发市场对信托公司没有尽责调查的争议。
另外,随着金银岛网络3亿元资管计划违约传遍网络,金联储被立案集资诈骗,著名大宗电商平台金银岛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2018年8月初,金银岛旗下P2B平台金联储爆雷,涉及投资者3万多人、涉及资金超25亿元。加上违约的资管计划和在违约路上的资管计划,涉及资金或达近40亿元。
还有,2018年8月消息,中粮信托・供应链信托贷款十一期(中粮食品小包装油经销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十一期供应链信托)资金用于采购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或其下属分公司的小包装食用油,其中107期与125期因借款人无锡市金晶商贸有限公司及保证人胡俊、袁丽萍夫妇未按约定偿还本息而出现延期。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从以上几个案例来看,经济下行期,供应链金融行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且并不排除系统性风险。总的来看,出现行业风险事件的几个主要原因是1、造假(公章、合同);2、披着供应链金融的外衣实际却做的并非供应链金融业务;3、为业绩增长而失去理性,突破合规,刀口舔血;4、主营业务“移花接木”导致债务几何倍数增长;5、第三方合作伙伴或供应商资金链断裂成爆雷“导火索”。经济下行期,企业应理性对待业务和业绩,求稳;经济上行期,企业对待业务和业绩,求变。但无论处于哪种周期,都应诚信、合规经营。
六、金融强监管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朝着合规化发展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综合性的金融设计与安排,是整合市场上所有可以用的金融工具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所以会涉及保理、小贷、金控、银行、支付工具、结算、基金、信托、担保、P2P、资产转让等各个领域的金融元素。
2018年是最强金融监管年:银行业违规乱象受大力整治,类金融机构被纳入银保监会监管下,民营金控公司必须获得央行颁发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非金融企业和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在名称和经营范围中禁止使用与金融相关的字样......一系列监管政策发布敦促金融业规范发展,防范化解风险,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出台的监管政策或法规,但是供应链金融的规范相信很快也会到来。
早在2017年蚂蚁金服也将自己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
在今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百度高级副总裁兼百度金融事业群组负责人朱光在亚洲博鳌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百度金融已进入分拆最后阶段,未来分拆后,百度金融并不会谋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权,只会获得必要的未来“试验田”以验证金融科技能力。
9月18日京东金融宣布更名为“京东数科”。京东金融的“去金融化”战略从2013年就开始,京东金融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2015年提出发展金融科技的定位,从自营向服务金融机构转变,直到今年在博鳌论坛上强调“不做金融”,到直接更名,一步步推进。10月1日怡亚通旗下的宇商金控平台宣布,其以“供应链+科技+金融服务”为基础的链融服务平台——“流通保”正式上线,通过流通保平台,怡亚通将聚焦于供应链服务,用互联网及科技的方式,协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由金融机构直接给融资企业放款,既是降低怡亚通自身资金压力与风险,也是主动拥抱监管、紧跟趋势。据了解,除了怡亚通,深圳还有一些知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也在探索与实践创新模式、“去金融化”。
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或者互联网企业的“去金融化”路径都是以金融科技的力量协助持牌金融机构做风控。但是这种“去金融化”还不足以完全规范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因为融资性贸易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我国对融资性贸易还缺乏规范。
7月3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 》,强调违反规定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或“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的属于追责范围。但此处所指的融资性贸易是“违反规定的”、“虚假贸易”。
但“融资性买卖”在当前司法实务中并不是一边倒地被认定为“违法的”。事实上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十多年来一直是采取贸易与账期的形式帮助客户减轻资金压力,这也是相关银行、政府认可的。但显然“认可”也不代表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的融资性贸易不需要规范,因为当前经济环境不好、货币紧缩、金融变革的环境下,也容易出现杠杆过高带来的风险。“需要规范”,但不代表“要一刀切”,相关监管部门应对融资性贸易进行分类、定义和规范,梳理好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明确如何规范。
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浪长安论坛”上谈及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时表示,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重点领域信用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和非金融活动风险是四大风险。他表示,影子银行是金融市场的必要补充,但要规范经营。影子银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输出金融资源的统称,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可否认的是,影子银行是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去杠杆去的是”坏“影子银行,应该鼓励的是”好“影子银行。对影子银行松口,充满了央妈为了“稳”可以商量的人情味。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解决杠杆,需要企业与政府等各界一起探索与创新:
1、政府创新,制定供应链金融相关规范,让相关企业在监管下在合理杠杆下经营;然后,推动供应链金融资产的流动与转让交易,推动abs、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创新与发展。
2、企业转型,企业做信息中介+辅助风控,让中小企业直接对接银行等持牌机构。这种方式下杠杆降下来了,风险直接承担人也变成了持牌机构。但是当前有能力或愿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直接承受者的银行不多。其实,更进一步来看杠杆这个问题,其背后本质还是风险谁来承担、谁有更强的风控能力的问题。所以杠杆和风险谁来背是其次,如何多方一起将风险控制到位才是重点。这也是联合授信机制、风险共担机制探索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七、银保监会推“联合授信机制”,既是约束企业,也是保护企业
中国银保监会于2018年6月1日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部署开展试点工作。近年来,一些信用风险事件的爆发,如渤海钢铁、东北特钢、中钢集团、雨润集团、齐星集团、赛维集团、辉山乳业、乐视集团、海航集团、青岛港事件、上海钢贸事件等等,影响较大,涉及的金融债务金额较高,且覆盖面广,牵扯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较多。
经济上行时授信拥堵造成企业加杠杆乱搞副业、下行时纷纷抽贷集中退出造成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企业经营向好的时候,各类金融机构介入,授信拥堵提高了企业的议价能力,经营动能减弱或出现一些风吹草动时,资金快速退出,市场风云变幻,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均变得非常弱。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业,均应背负责任,滚动负债、过度融资、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等很容易激增风险。
《办法》强调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改进银企合作模式,构建联合授信机制,提升银行业金融服务和信用风险防控水平;强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收集汇总、交叉验证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联合授信的机制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联合授信不仅仅是约束企业过度信用扩张造成财务杠杆过度放大,也是保护企业在经济下行期不会那么容易收到资方集中抽贷、快速退出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虽然目前《办法》只针对在3家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融资余额,且融资余额合计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但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联合授信机制的成熟,相信可以为更多企业带来好处。
八、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拥有一定的价值和前景
今年年初比特币再次遭遇暴跌,虽然比特币一直被诟病,但支撑其发展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却日益得到各界认可和重视。2018开年,区块链技术受追捧程度急遽升级,出现了大量的区块链开发与应用企业。4月9日,工信部旗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携手158家单位共同启动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截止10月9日已有225家单位加入了此计划,其中包括了百度、阿里、腾讯、京东金融、微软、Intel、SAP、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等众多知名企业。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实践企业也很多,TCL、腾讯、阿里、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布比......还有A股17家金融机构在今年半年报中披露区块链技术应用最新动向。
今年央行更是主动出手。1月,央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数家银行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
8月29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区块链技术将会渐近式发展,刚开始在小而美的闭环场景落地会更实际、成功可能性更大,也容易树立信心,最典型的如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票据,这些应用对于防范风险、服务小微企业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9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深圳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平台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共同推动、协调和组织下,由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渣打银行及比亚迪进行近两个月的封闭开发而成。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一方面,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价值与前景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明白当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还没有达到普及与成熟的阶段。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认为金融行业区块链应用面临四大挑战:第一是区块链本身的性能瓶颈;第二是隐私保护和安全治理;第三是互联互通;第四是业务连续性管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落地需要一个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需要协同共赢的商业合作与利益分配机制,需要监管层的认可与规范......这些问题既不是企业能搞定的,也不是政府监管部门能“承包”的,需要央行与各类企业、产学研政多方共同探索与实践,才利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尽早普及与成熟。
九、供应链金融正在探索社会责任问题
1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旨鼓励大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仓储金融等服务。推动大企业以股权投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计划》不仅提出了“深化基于供应链协同的融通模式”、“推动基于创新能力共享的融通模式”、“推广基于数据驱动的融通模式”、“打造基于产业生态的融通模式”等十四项行动计划,还提出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保障措施,如“推动开展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资金调查工作,并清理以政府、大企业为源头的资金拖欠”。真正推动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在政策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竞争之中。银行、电商平台、P2P网贷平台、软件服务商、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都是目前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不仅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再次站上风口,在国外这股东风早已吹起。最近,荷兰,美国和英国通过鼓励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启动了加强中小企业(SME)的举措。这些举措改善了当地企业的融资选择,使他们能够获得增长所需的营运资金。
随着供应链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国内监管趋严(开始调查央企账期)等趋势的显现,供应链金融也增添了一份社会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供应链金融专家宋华教授认为:“供应链金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问题将会成为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确切讲,供应链金融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供应链金融合规经营,以及保障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第二层是借助于供应链服务和金融真正服务于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户以及可循环行业,打造持续可循环、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供应链和再循环产业供应链”。
十、供应链金融ABS成为重要的融资工具
供应链金融ABS作为重要的融资工具,以往主要以万科、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和贸易公司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参与较多。2018年,小米、京东、蚂蚁、滴滴、联想、四川广电等等陆续登陆交易所,获准发行供应链金融ABS产品。新型经济体的加入,再一次将供应链金融ABS这一创新融资方式推向风口。
3月8日,前交所完成全国首单商业保理资产对外转让业务,交易金额372万元人民币,由国内保理商亚洲保理公司向境外投资机构转让该资产包项下4笔应收账款债权,期限为166天,境外投资款T+0到账。该业务首次打通了境外资金投资境内保理资产的资金入境渠道,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缓解保理企业融资问题、服务国内中小微企业发展。除了已搭建的金融要素跨境金融平台和不良资产流转平台,前交所下一步会重点发力供应链金融,前交所将通过保证资产交易的真实性和唯一性,为资产方和资金方提供撮合交易平台。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供应链金融不是行业,更像是一种生态,生态中有不同的角色,由核心企业、平台方、金融科技赋能方、持牌金融机构构成。其中,金融机构也自成一个生态,国内供应链金融领域顶级专家宋华教授称之为“金融供应链”,包括了银行、小贷、保理、P2P、信托、担保、基金、金融资产交易所、资产证券化等相关主体。这个子生态的作用是提供不同类型的资金。资金方的对接一直是让供应链金融平台方或金融科技赋能方“发愁”的一大痛点,尤其是今年以来金融监管趋紧,资金资源更加紧俏,如何获得更多低成本资金成为了它们生存的关键。而近年来ABS的发展、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有益尝试,都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供应链金融与金融供应链的融合发展。
写在后面的话:本文旨在为大家盘点2018年的影响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趋势的事件或热点,并尽可能追求在一定篇幅内兼顾广度与深度,主要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思考,不尽完善之处敬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