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堪称全球卫星行业规格最高的国际会之一的巴黎世界卫星商业周(WSBW)正在巴黎召开。但除了卫星制造运营商等传统主角之外,例如Rocket Lab等重要发射商也带来了其最新的行业观察——预计未来一到三年内小型火箭发射市场会有剧烈洗牌,或许只会有少数的几家公司可以幸存下来。
图片来源:WSBW
在9月11日的一场小组讨论中,Rocket Lab 和 Virgin Orbit的代表认为,一定数量的专门服务于微小卫星的发射商是必要的,但按照当前的这个数量,他们的生存会遇到问题,换言之,现在的发射商已经有些多了!
其中,Virgin Orbit的总裁兼首席执行Dan Hart半开玩笑地讲到,“发射服务这个行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杂音了,似乎每周都会有人想要创业造火箭,而且他们的设计还脑洞奇大,估计是公司雇的艺术家要比工程师多。”也正因此,Hart直言一大批这样的公司将会因为技术和财务问题而失败。
虽然Hart的观点听起来有些不那么悦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还是基本代表了这个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以我们时有耳闻的诸如OneWeb、Starlink等预计要发射成千上万颗卫星的项目为例,这种可以批量化生产的微小卫星必定会采用“批量”发射的方式。以OneWeb签订的Blue Origin公司New Glenn 火箭和 SpaceX自有的猎鹰系列火箭为例,其几十吨的运载能力完全可以将几十甚至上百颗卫星一次性发射升空,再辅以日趋成熟的卫星化学推进和电推技术,卫星自主进行轨道调整也不再是什么难事。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大规模的星座网络中,单一一颗卫星的重要性已经明显下降,及时、快速的补网发射似乎也不那么急迫,无论是空中备份或地面备份再统一发射都不失为更好、更经济的选择。两相对比之下,的确小型火箭的重要性已经不再凸显。
而对于最后国际小型火箭的市场竞争格局,Rocket Lab的发射服务的执行副总裁Brad Schneider给出了准确的可量化预测,“在当前众多的小运载火箭公司步履蹒跚前行的状况下,估计接下来的3年将会是一个关键时期,3年后将会是一个分水岭,最后恐怕只会有5、6家公司可以幸存下来瓜分市场份额。”
当然,在较为激进的Hart看来,3年似乎还是太久,“我认为,未来一年,这种局面就会到来。”
但无论是3年也好,1年也罢,现在的确有很多的小型火箭创业公司低估了他们开发火箭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诚如Schneider所说,“你可以在融资没到位的情况下始终吹嘘这一个概念,但最终卫星客户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知道哪家拥有真正的发射能力。”毕竟,火箭是不会骗人的。
当然,作为小型运载火箭公司的代表,在现场二位难免会为各自的公司打一打广告,以证明他们会成为泡沫破裂中“幸存者”。
根据了解,Rocket Lab公司的电子号(Electron)火箭迄今已经完成了两次测试发射,在解决了火箭一级发动机的电动机控制器问题之后,将会在11月进行第三次发射,也是首次商业发射,之后的12月还会有另一次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而到了2019年,Rocket Lab公司将迎来爆发期,全年多达16次发射任务!
能够支持其这么多的发射次数,乃至考虑到未来做到“每周一发”的发射频率,发射场的选择功不可没。目前除了位于新西兰北岛玛希亚半岛的发射场之外,他们还计划在美国修建另一座发射场,阿拉斯加、加州、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和弗吉尼亚州的瓦洛普飞行中心(Wallops Flight Facility)都是候选地。同时,由于洛克希德·马丁是Rocket Lab投资人的关系,洛马与英国政府在苏格兰合作的发射场预计也会是Rocket Lab舞台之一。
在另一方面,Virgin Orbit正全力准备今年内的机载空中发射,届时,LauncherOne将会被固定在波音747飞机机翼下方,飞到1万米高空后火箭发射。“我们现在正处于全面的综合检测中”Hart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该公司将会于 021年在英国推出商业发射服务。
而至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向维珍系太空公司注资10亿美元和Virgin Orbit“下一代先进系统”等话题,Hart在现场依旧讳莫如深,未露只言片语。
一直以来,技术都是推动商业环境进化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最热的技术升级趋势,无疑是人工智能。当下,尽管人工智能行业本身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但它对于各行各业的赋能却正在以更热烈的姿态进行。
2018年11月30日上午,将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办“新技术·新动能创新者论坛”,以技术为核心要素,从行业角度出发,探讨新技术趋势下,企业如何把握升级机会、跟上时代节奏,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详情及报名链接:https://zhineng.aiisen.com/post/ad/id/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