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1:1 以下所记的是摩西在约旦河东的旷野、疏弗对面的亚拉巴─就是巴兰、陀弗、拉班、哈洗录、底撒哈中间─向以色列众人所说的话。
申 1:2 (从何烈山经过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尼亚有十一天的路程。)
申 1:3 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摩西照耶和华藉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都晓谕他们。
申 1:4 那时,他已经击杀了住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和住以得来、亚斯他录的巴珊王噩。
申 1:5 摩西在约旦河东的摩押地讲律法说:
申 1:6 「耶和华─我们的 神在何烈山晓谕我们说:你们在这山上住的日子够了;
申 1:7 要起行转到亚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这山地的各处,就是亚拉巴、山地、高原、南地,沿海一带迦南人的地,并黎巴嫩山又到幼发拉底大河。
申 1:8 如今我将这地摆在你们面前;你们要进去得这地,就是耶和华向你们列祖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起誓应许赐给他们和他们后裔为业之地。」
申 1:9 「那时,我对你们说:『管理你们的重任,我独自担当不起。
申 1:10 耶和华─你们的 神使你们多起来。看哪,你们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样多。
申 1:11 惟愿耶和华─你们列祖的 神使你们比如今更多千倍,照他所应许你们的话赐福与你们。
申 1:12 但你们的麻烦,和管理你们的重任,并你们的争讼,我独自一人怎能担当得起呢?
申 1:13 你们要按各支派选举有智慧、有见识、为众人所认识的,我立他们为你们的首领。』
申 1:14 你们回答我说:『照你所说的行了为妙。』
申 1:15 我便将你们各支派的首领,有智慧、为众人所认识的,照你们的支派,立他们为官长、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管理你们。
申 1:16 「当时,我嘱咐你们的审判官说:『你们听讼,无论是弟兄彼此争讼,是与同居的外人争讼,都要按公义判断。
申 1:17 审判的时候,不可看人的外貌;听讼不可分贵贱,不可惧怕人,因为审判是属乎 神的。若有难断的案件,可以呈到我这里,我就判断。』
申 1:18 那时,我将你们所当行的事都吩咐你们了。」
申 1:19 「我们照耶和华─我们 神所吩咐的从何烈山起行,经过你们所看见那大而可怕的旷野,往亚摩利人的山地去,到了加低斯‧巴尼亚。
申 1:20 我对你们说:『你们已经到了耶和华─我们 神所赐给我们的亚摩利人之山地。
申 1:21 看哪,耶和华─你的 神已将那地摆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华─你列祖的 神所说的上去得那地为业;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
申 1:22 你们都就近我来说:『我们要先打发人去,为我们窥探那地,将我们上去该走何道,必进何城,都回报我们。』
申 1:23 这话我以为美,就从你们中间选了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申 1:24 于是他们起身上山地去,到以实各谷,窥探那地。
申 1:25 他们手里拿那地的果子下来,到我们那里,回报说:『耶和华─我们的 神所赐给我们的是美地。』
申 1:26 「你们却不肯上去,竟违背了耶和华─你们 神的命令,
申 1:27 在帐棚内发怨言说:『耶和华因为恨我们,所以将我们从埃及地领出来,要交在亚摩利人手中,除灭我们。
申 1:28 我们上哪里去呢?我们的弟兄使我们的心消化,说那地的民比我们又大又高,城邑又广大又坚固,高得顶天,并且我们在那里看见亚衲族的人。』
申 1:29 我就对你们说:『不要惊恐,也不要怕他们。
申 1:30 在你们前面行的耶和华─你们的 神必为你们争战,正如他在埃及和旷野,在你们眼前所行的一样。
申 1:31 你们在旷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见耶和华─你们的 神抚养你们,如同人抚养儿子一般,直等你们来到这地方。』
申 1:32 你们在这事上却不信耶和华─你们的 神。
申 1:33 他在路上,在你们前面行,为你们找安营的地方;夜间在火柱里,日间在云柱里,指示你们所当行的路。」
申 1:34 「耶和华听见你们这话,就发怒,起誓说:
申 1:35 『这恶世代的人,连一个也不得见我起誓应许赐给你们列祖的美地;
申 1:36 惟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必得看见,并且我要将他所踏过的地赐给他和他的子孙,因为他专心跟从我。』
申 1:37 耶和华为你们的缘故也向我发怒,说:『你必不得进入那地。
申 1:38 伺候你、嫩的儿子约书亚,他必得进入那地;你要勉励他,因为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为业。
申 1:39 并且你们的妇人孩子,就是你们所说、必被掳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恶的儿女,必进入那地。我要将那地赐给他们,他们必得为业。
申 1:40 至于你们,要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
申 1:41 「那时,你们回答我说:『我们得罪了耶和华,情愿照耶和华─我们 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争战。』于是你们各人带兵器,争先上山地去了。
申 1:42 耶和华吩咐我说:『你对他们说:不要上去,也不要争战;因我不在你们中间,恐怕你们被仇敌杀败了。』
申 1:43 我就告诉了你们,你们却不听从,竟违背耶和华的命令,擅自上山地去了。
申 1:44 住那山地的亚摩利人就出来攻击你们,追赶你们,如蜂拥一般,在西珥杀退你们,直到何珥玛。
申 1:45 你们便回来,在耶和华面前哭号;耶和华却不听你们的声音,也不向你们侧耳。
申 1:46 于是你们在加低斯住了许多日子。」
拾珍
【申一 2~3 】一件事是顶希奇,就是以色列人在旷野里所走的路程。我们记以色列人从埃及走到加低斯一共花了二年的工夫(出十二~民十三),那时因为他们不信神的缘故,就没有进入迦南,后来又走了三十八年之后才进去。所以那二年是该的,三十八年是枉费了,从何烈山一直绕了一个大圈子,到末了仍回到原来的地方。这里说,从何烈山经过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尼亚,只有十一天的路程,他们却走了三十八年。一直绕圈子,没有起头,也没有终结,这也是许多基督人的经历。有的问题,三天五天就可以解决的,但过了三年五年还没有解决。在我们属灵的路程上,真不知有多少时日是枉费的。── 倪柝声
值得深思的话 ( 一 1 )
申命记的书名不是吸引人的名称。deuteronomy是一个长而累赘的字,对一般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也不暗示该书会有趣。我们的祖先将申命记前一卷书译成英文时叫民数记(numbers),很可惜,他们选择的却离开了这卷摩西的第五经卷原来的希腊文形式,没有译出;这书名在希腊文的意思是『第二律法』。
传统上申命记的希伯来名称是很浅显的,就叫『话』(words)。选用这个字作为书名完全是因为它是该书第一句中重要的一个字眼(编者注,中文和合本此字在第一节最末)。我们可能会认为挑出文献中的第一个字眼作为该文献的书名,是犹太人一个奇怪的习俗,但这里它实际上是一个极为贴切的书名。只要稍为注意一下,标准修订本圣经中的申命记,几乎每一段都是以引号作为开始的。
因此,申命记的希伯来名称看来要比它的英文名称好得多;然而,对许多人来说,将『话』当作书名可能是一种忌讳。今天的世界,我们已经饱受各类的话的轰击,而不能不服膺『沉默是金』这句老话。我们真的喜欢在一本几乎全是话的书中找到许多乐趣或好处吗?我们可能要怀疑地问:『这是那类的话呢?』而『律法和讲章』的答案看来不能给我们再保证!但是,稍为一想,我们就知道,人类文明和沟通中基本的东西就是思想和语言所产生的能力,这是上帝所赐的一项祝福,它使我们和动物有别。当然,有许许多多的话是愚蠢、虚假、没有意义、无用以及完全邪恶的。但是,正如箴言廿五章十一节中所说的:『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耶稣认为申命记是值得再三引述的一本书,这点证实了申命记宣讲了有值得我们深思的话的事实。申命记中的话我们应当密切注视之。
此外,我们不可失去比例感。申命记可以说是一本充满话的书,但它是位处于一系列的讲述以色列历史事件的其它书籍之中。从创世记一直到列王纪下,我们发现都是以色列人民生活大事的连续纪录;在这些纪录中,我们发现申命记是一本关键性的书,它提供了与这些国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原理和深思。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极不相同的历史情况下;但如果能从阅读旧约历史书中得到任何好处的话,我们一定会乐意研究申命记,看看它从历史中引出了那些教训,它又带给历史那些教训。
给变迁环境的信息 ( 一 2~4 )
(一)
我们已经注意到,申命记是以应许我们的 话作为开始的;但并没有说明这些话是永恒的真理,也不知道说话者就是上帝。我们被告知摩西是说话者;同时,还明显并详细说明的场合和状况。我们得知听众、地点、日期和状况。
当然,这些信息对现代读者而言必然非常生疏。这本注释书的读者有小部分可能是以色列的居民,另有少数读者可能是住在书中提到的地区,就是在巴勒斯坦南地纳吉的旷野;但即使是这些人,对摩西和这里简略提到的事,也不可能不感到陌生。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一切信息看来非常晦涩难懂。究竟其要旨又是甚么呢?
其实,古代的以色列人也可能会问极相同的问题。虽然他们更加接近当时的地点,更详知当时的事情;但接近只是相对的。即使在地理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一百英哩的不毛之地将是一个可怕的障碍。少有几个以色列人能像以利亚那样走过何烈山以南的地方(王上十九3~9),而且就是以利亚仍需超然的供给呢!对于历代的以色列人,他们和我们同样感到摩西和出埃及是古代的历史。他们和我们之间主要的差别是,他们回顾摩西时有一种光荣、亲切和责任的感觉。他们不像我们有文化的隔阂。
那么究竟这些详尽的信息的关系又是甚么呢?有几点可以说明。(一)申命记讲的是 事实。上帝没有藉天空显神迹来启示自己,祂用的是实际的方法。我们读的是真实的事,真实地点,真有其人。(二)申命记讲的是 历史。和东方的某些大宗教不同,圣经的信仰教导我们,人类历史事件的进展是既独特又重要的。我们不是无助地被『永远循环不息』的观念抓住;我们发现自己是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而上帝对人类的历史也有祂的计画和目的。历史有它行进的目标,我们也是一样。(三)上帝与 事态有关。圣经总的来说是关于上帝在不同时代给许多不同的人的启示。(这点解释了为甚么圣经中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上帝于特定并人们需要的情况之下赐下引导和方向。随时代的改变,上帝的这些引导有需要重新加以思索。但是,圣经仍需仔细去考虑并小心地加以应用:它不是一个固定和一成不变的律法,当然也不是一本具有魔力一般的书。
(二)
这里所描述的情景正在巴勒斯坦之外,在以色列人民历史上一个非常的时刻。在这背后,他们有过出埃及以及在旷野飘泊的经验,有对何烈山(即西乃山)颁布律法深切的经验。在他们面前有『应许之地』等待征服,其中包含了危险和困难。他们最近才经历了来自边界的仇视和战争(见4节)。因此,现在正是回顾并反省的最佳时刻,为的是要接受挑战、警诫和指示;这也正是申命记这本书所欲提供我们的。
听摩西说话的人被描述为『全以色列众人』。这句话强调了两件事──以色列的统一以及书中的信息关系到历世历代的每一个以色列人。当然,读者所面临的是不同的挑战,因为他们已经在巴勒斯坦境内定居下来;但是,他们被要求将自己放在他们祖先的地位上,同时也以申命记中所说的话来对照他们随后的历史。
最后,说话的人要求我们注意。摩西是伟大的民族领袖,他曾率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带领他们回到家园的边缘。他使以色列人成为一个国家,并给了他们宪法。但最重要的或许是我们应该强调他身为先知的身分。没有任何领袖或政治家是不会犯错的;但圣经的记载表明,上帝特别选定某些人直接替祂说话,祂给他们信息,要他们将信息传给其它人。人都可能犯错,但是他的权柄的源头却始终不会错。古今的读者应当先确定一件事,即是申命记值得我们注意,不是因为它是人的智慧或精辟的见解,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上帝的启示。这些话需要加以注释和应用,但其中的可靠性和最终的信息带有上帝本身的真理和权威印记。
经历上帝的眷顾 ( 一 5~25 )
申命记提供我们的大部分是详细的 律法叙述(5节);但它首先包含了一个长而具教训内容的历史前言。这个前言长至第三章的终结。因此,这一大段充满了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所记载的事件与状况的典故。这两卷书记载的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和预定作为他们家园的迦南两地之间,多年流浪旷野的故事。(7节以下描述了他们去过的各个地方。)就如出埃及记中所说,最后明确的律法是在西乃山(或何烈山)颁布的;而上帝和以色列人所定的圣约也是开始于这个圣山。既然如此,我们可能要问,为何申命记中需要『第二律法』与圣约呢?对此,申命记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答案:以色列人即将进入的应许之地将是一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因这些飘泊的百姓这时已经成了一个定居的国家,同时正在过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因此,以色列伟大的领袖摩西竭尽全力,要使以色列人忠诚于上帝所颁布的律法和圣约,同时不忘民族以往成长的历史。
另外一个答案来自对申命记的功用的考察。申命记不是用来作为很久以前在外约但的历史记录;相反的,它是一个进程,一个行动的呼召。正如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在进入巴勒斯坦,前途未卜之前,需要重新思考他们的处境一样,后来的读者也要从申命记中看到挑战和行动的呼召。首先,这些读者被促请更新他们和上帝之间的圣约;换言之,要考察他们的内心和生活,重申他们对上帝的呼召与服事的忠贞;这忠贞不仅是在言语上,更重要是在每日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就基督徒而言,圣餐崇拜也应当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同样的功效。
这一段提到了三件以往的事情。
(甲) 应许之地(8节)。在赢得并且定居在这块土地之前,以色列人面临了许多的战役和艰辛,但是,重要的、应当记的是上帝曾经向他们应许最终的胜利。(在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基督徒可以找到同样的保证。)后来的读者,在同一块土地上,当面临像非利士人、亚述人和巴比伦等入侵者时,正好可以紧紧抓住那个同样的应许。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上帝的子民是决不致于无家可归的。
(乙) 周密的组织 \cs8(9~18节)。没有任何一个人,不论他多么有才干,能亲自照料整个国家的需要;但这里上帝已经允许有一个缜密的领导和组织的控制。每个时代都有当代『有智慧、有才干、有经验的人』;不仅如摩西这样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这个历史阶段里也有值得注意的应许。(这里强调的是在司法的方面,正和一本主要讲到律法的书相配合。)
(丙) 丰裕的远景(19~25节)。在『那大而可怕的旷野』,也就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的住处,和展现在他们前面的巴勒斯坦的『美地』之间,有天壤之别。所有支派的代表都必须前去确定这个事实,这样每个支派都能确知那里真是一个好的家园。后来的读者可能需要这个的提醒,就是上帝慷慨地给了他们这么好的一个家园。人很容易将人生中的幸福看成是理所当然,甚至于会对它发出怨言。
错误的态度 ( 一 26~45 )
就如民数记中已有不少记载,以色列人流浪旷野期间为时颇长,过程也颇为曲折多变;对旁观者而言,以色列人的迁移过程看来似乎是令人迷离和难以理解。以色列人两次靠近应许之地的边界,结果又再离开;两次离开的原因都不同。本来,他们努力奋斗的对象应当是那些阻碍他们进入的巴勒斯坦人;但这段经文却指出他们宁可和他们的上帝在搏斗。一开始,当胜利的门户向他们开启的时候,他们却表现出胆胠和懦弱,转身离开;后来,他们再尝试进攻,结果却很快就败下阵来。当然,这两次失败有各种的因素,但是,从圣经的观点来看,关键的因素是在以色列人完全漠视了上帝的愿望和引导。
以后,我们将会思考无论是侵略与征服,死亡与毁灭,都可能是上帝对祂子民的旨意。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不是道德这一类问题;他是从一个很不同的处境和背景来回顾他所描述的个别事件。一旦应许之地真正成了以色列人的土地,那时凡回顾以色列人于此定居的人,都会对他们祖先何以犹豫并迟延领取这预定给他们的产业感到惊讶。无论他们遭到何种耽搁,显然的,这并不是他们对于那些当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善意的感觉和同情!
那么,又是甚么东西阻碍了他们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对上帝的态度错误(26~27节),否认祂的爱护和眷顾,并怀疑上帝的作为。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恐惧(29节),这是对上帝缺乏信心的另一种描述。一旦我们开始害怕人生中的问题和阻碍,它们看来就会像山万壑那样难于征服。自从出埃及以来,到处都看见解放和自由的象征,但却被解释为上帝憎恶的记号!没有比这更歪曲的事。人类常常对上帝的作为感到厌烦。 第三个原因是想要过一种舒适的生活(41节)。当然,人人都知道要用最聪明和最直接的方法来作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今天,我们中间有谁拥有袖珍计算机仍去应用长除法呢?但是,在聪明而妥善地计画活动和逃避真实困难之间,还是有一之隔。耶稣说:『手扶向后看的,不配进上帝的国。』(路九26)。
面对这种不信和灾难的背景,迦勒和约书亚却是两个例外(34~38节)。使他们和其它人有别的美德是由于他们的勇气──事实上是道德的勇气。他们并没有像羊一样怯懦,只随从他们同族伙伴的榜样;相反的,迦勒如此说,他『完全跟从耶和华』(36节);或用更现代的话来说,『他专心一意跟随耶和华』(新国际译本)。在世俗的领域中,一位雇主可能会将他的一个雇工形容为『十分可靠』,『完全可信赖』;那正是这段经文中所给迦勒的赞语。――《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