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创业投资高手最近对我说,创业最终的成败,大部分取决于最初的起心动念。如果仅“动念”而未“起心”,只能称为“理想”,不能算是“愿望”。他说,多数人的理想力道不足,撑不到最后的成功,所以他只投资有强烈愿望的创业者。
这位朋友对“理想”和“愿望”的分类很有意思,我完全明白他在说什么。事实上,我还曾撰文阐述“大愿”和“无我”的关联,认为只有发大愿者,才能真正无我。愿若大到连“我”都给“无”了,哪是头脑发热蹦出来的“理想”能与之相提并论呢?问题是,“大愿”要如何发?若发了如何才能称为“大愿”?
我扪心自问,“大愿”好像与自己一生浮沉没什么关联。从小到大,都是个性、能耐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在我的一生中舞来舞去。有时候环境形势强,个性只好委屈些,凑点热闹,谋个出路;有时候个性焕发,跳火坑也不怕,率性而为,直到受够教训或玩到没意思了才收敛;有时候自觉能耐大,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最终遇到了环境和个性的局限,为德不卒。在沉沉浮浮之际,也算发过大愿,但事后却发现,那些愿一点也不真实,完全没有力量,离“大愿”差十万八千里都不止。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发大愿的伟人。不是常有人说“乘愿而来”吗?但最近的一些所见所闻,让我有了不同的体会。我有机会近身观察一些“大愿行者”,发现作用于他们身上的并不是“大愿”,而是“愿意”。他们并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大愿”之所系,而是时时刻刻用“愿意”去面对发生的每一件事。他们只是打开真心,保持觉察,自然就“愿意”了。汉字“愿”的本义就是“原本之心”,早已道尽了一切。
我这才发现,大家可能是“倒果为因”了。原来是有一些人在修炼自己,终于成就了人所不能。后来别人说他们的故事,就说有人发了大愿。大愿原来不是发出来的,而是用真心、用愿意彼此加持,最后成其大。
有了这些发现,我才明白自己错过的不是没发大愿,而是没用“愿意”去化自己的“个性”。如今年过半百,再发大愿已时不我与,但每天日常修炼几个“愿意”还是可以的。也奉劝诸位,家里若有青少年,别忙着叫他写“我的志愿”,带着他从日常生活中修修“愿意”吧。说不定等他长大,我朋友会很乐意投资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