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读到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我十分佩服,也立志要做大事。既立此志,我的处世原则自然发展为“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后来,虽然没做成什么大事,却变成一个十足不拘小节的人,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最近听到一位朋友的小故事,却让我猛然惊醒。我这位朋友是个名医,全力投身工作,疏于照顾家庭,夫妻感情一般。但日前通过学习,他决心改善夫妻关系,却不知从何着手。后来他想起过去老婆常抱怨他在家脱了袜子到处乱丢,他屡劝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因为他自认工作忙碌,赚钱养家,又没什么不良嗜好,只不过在家乱丢臭袜子,老婆就唠叨他,简直太不体贴。但他上过课后决心改正,开始把脱下的袜子丢进洗衣篓。没想到,这么做了一段时间后,他老婆不但注意到,而且甚为惊讶、欣赏,夫妻关系也开始日渐好转。
这位朋友说完故事后,他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他老婆眼中看不见大事,只在乎小事?我对他说:“你老婆没冤枉你,因为你乱丢袜子背后的念头,就是觉得自己很大、别人很小。你这么大、她那么小,人家很难平起平坐和你做夫妻,所以才和你过不去。”
听我讲得头头是道,我朋友频频点头。讲完了,我突然想到,我这“做大事的人”,一大堆不拘的“小节”背后,是不是也都藏着一点也不“小”的念头?
检视一番之后,答案再清楚不过:原来自己每一个不拘的小节,背后都深藏着一堆念头。这些念头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这几点:我自认为是谁?我眼中的别人是谁?我为别人承担了哪些事?哪些事别人该为我承受?
我还看到,原来表面上随兴的不拘小节,背后却有一把斤斤计较的尺,甚至是一根指挥棒,在发号施令让每一个人该做什么事、该认什么命。而这把尺、这根指挥棒,连自己都看不到,当然更不必经过别人同意了。
我进一步推敲,自己是如何判别何为大事、何为小事的,我发现只有“能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能用来交换更多的”才是大事,其余都是小事。
原来,自己所谓的“做大事”,不过是自我膨胀的合理化,而且在膨胀自我的过程中利用了别人、贬抑了别人,自己还不认账。那些为“小事”和我过不去的人,完全没冤枉我,因为在每件小事的背后,都有自以为是的“不愿意”。别人其实并非为小事在和我计较,而是在提醒我的自以为是,我却不接受、不感恩。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愿力的;愿力的修炼,就是从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开始的。通过小事,看见自己的“不愿意”,把这些小小的不愿意修炼成愿意,是愿力修炼的关键所在。
我那位医生朋友,从不乱丢袜子开始修炼,结果效果惊人,真是个好例子。大家不妨学学他,找一件一定可以做到的小事,立刻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