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杀死了吸管厂:麦当劳、星巴克or喜茶?
[ 智能网导读 ] 塑料吸管必死,但围绕吸管厂的战争才刚开始。 饮料,麦当劳,星巴克,吸管

文章来源于:AI蓝媒汇,作者:黑羊,图片来自“Pixabay”

莆田市郊,那家十几人的吸管工厂,终于坚持不住,上个月被迫停产了。

解散了部分工人,仅留下几个人维持剩下的订单后,工厂经理张然开始为以后的生计做打算。

他不是莆田人,只能算高级打工仔。在莆田这家吸管厂,张然负责的工作无非是接订单、来料加工、发货,这家工厂只能生产散装塑料吸管,供货国内的一些餐饮企业,技术简单到匮乏。

大约一年前,张然就意识到只生产塑料吸管会很危险,那时他跑去找老板,劝说他应该向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靠拢,研发或引进纸质吸管技术。

老板不同意,理由充分——不少人诟病纸质吸管,不仅喝饮料困难,且作为吸管而言,唯一的功能也成了鸡肋。

“这东西不会长久的。”老板斩钉截铁。

但淘汰塑料吸管,看起来只是时间的问题。2018年,星巴克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纸质吸管,随后麦当劳等企业也跟进,速度之快有目共睹。

在国内,虽然塑料吸管勉强熬过了2019年,但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对于张然所在的这间小工厂,一只吸管的成本1分钱左右,财富积累得缓慢低效,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最终,政策的强制性,加上疫情之中订单量锐减带来的双重打击,让这家企业蒸发掉最后生命力,在餐饮业溃败之中,一起垮掉了。

张然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现状就跟那只塑料吸管差不多——他要逃离这个行业,而塑料吸管的时间也真的不多了。

在8公里外的莆田市区,6月,公交车站广告牌换上崭新的麦当劳新杯盖广告,上面写着“为了地球,我不‘管’了”,人们驻足观看,却对于替换吸管的杯盖疑问颇多——用塑料杯盖替换塑料吸管,真的环保吗?

莆田市中心,万达广场的星巴克店员不厌其烦地告诉顾客:要尽快喝掉饮料,否则纸质吸管时间一长就会不太好用。

星巴克纸质吸管的bug颇多,麦当劳塑料杯盖换塑料吸管又频遭质疑“换汤不换药”。

但不可否认,国际餐饮巨头对吸管“关注”所掀起的环保浪潮,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那些小而慵懒的作坊式吸管制造企业头顶。

现在,这把剑掉了下来。

“如果没有提前布局(生物材料领域),很多小的吸管制造企业就停掉了。”义乌双童吸管厂创始人楼仲平说。

双童吸管厂是星巴克早期的供货商,但从2007年开始,这家吸管厂就已不在星巴克的供货名单中。楼仲平对此的解释是,“没有自身品牌价值。”

2007年,在中国的塑料界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称:限塑令)发布。

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被这道禁令所影响,塑料行业的布局悄然改变,在此之后的十二年里,中国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翻了4倍,总数超过300万家。

双童从那之前就开始布局生物材质等吸管制造,并逐步减少塑料吸管的生产线。在当年,这是一个过于超前和冒险的举动,但到了2018年,当在国际餐饮巨头带动的吸管大换血后,这股潮流迅速反映到双童吸管厂的订单页面上,显现出的数字令人震惊。

2018年5月,双童可降解吸管的销售量,比过去十三年的总和,还要多。

订单和产能不会说谎。一条清晰的订单路径可以描述过去几年生物材质吸管的戏剧性变化:2006年之前,这类吸管占双童总订单量不到1%,十年之后占1%到2%,2015年之后占了3%到4%。

2018年一下增长到55%。

如今双童吸管厂的6个车间,只保留1个生产塑料吸管。

数字的变化,让早已布局生物材质的头部企业感到欣喜,双童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在百万级,对于一家仅靠制造吸管存活的企业来说,研发费用虽然高昂,但显然,双童与莆田那家残喘在时代局势下的小吸管厂,如今天各一方。

而作为全球更换纸质吸管潮流的推动者,星巴克在决定顶住压力“换管”之前,也与它的吸管供货商进行了商议,这家企业叫南京鹏力,是一家国有企业。

南京鹏力最早在2016年开始涉足环保材料吸管的研发,也是麦当劳、伊利、蒙牛等企业的老牌吸管供货商。

其实2018年星巴克倡导禁用塑料吸管时,就已经开始向顾客提供纸质吸管,所以有理由相信,这场轰轰烈烈吸管战争,其实2016年在供货商端,早就悄然打响了。

虽然疫情期间,南京鹏力的国外市场订单减少了50%以上,纸质吸管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但好消息是,纸质吸管相比塑料吸管的利润基本持平。

但南京鹏力没有透露星巴克和麦当劳的吸管供货量,不过一组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

麦当劳中国曾对媒体说,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约400吨;而星巴克在中国地区年消耗塑料吸管也在200吨左右;另一组数据是,2019年全国塑料吸管产量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

这个市场太大了。

风口在,国内餐饮企业马上参与进来,也开始不服“管”。

比如喜茶的动作就很快。在北京,喜茶的外卖已全部默认配送纸吸管;在上海,喜茶甚至开了一家“快闪店”,拿丢弃的塑料杯做文章。全场都是醒目的可回收标志、满满的绿植,以及无处不在的环保主题属性——无时不刻的在告诉客人,中国餐饮企业也在参与全球环保。

供货端,也有人向南京鹏力这样的头部企业发起挑战。

一位叫陶泽鑫的90后青年开启了纸质吸管暴富神话。他在今年3月份跟朋友合伙租了一间800平米的厂房,在东莞花了20万采购三台纸质吸管制作机器,到了4月,陶泽鑫的电商店铺就开始陆续接到了很多餐饮店的订单。

之后他扩大生产,招了15个工人,日夜不停的制作纸质吸管。7月1日到10日,10天时间里,陶泽鑫赚了100万,这些订单都是一个星期后开始发货,为了增加产能,陶泽鑫又去购买了三台机器……

小伙子的“事迹”被搬到网上,文章的最后发出诱人的提问:面对这个百亿商机,你会如何做呢?

但现实的另一面,也表达出制造纸质吸管的水土不服。

一家位于安吉的企业进入纸质吸管领域。然而每吸管都需要用三层纸卷制而成。由于每个客户的需求不一样,纸张的规格也各不相同,每次生产都需要调试机器。即使能顺利完成制作,烘干又是一个让不少没经验的企业头疼的难题。

所以这场吸管的战争打到今天,根本就不是塑料吸管和纸质吸管的战争,而是消费平台之间,供货企业间的战争。

一切看来都是美好的——绿色、环保、可持续、钱,这似乎是一个谁都想进来大赚一笔的市场。但行业内人士却对不断增加热度的吸管秀表达了隐忧。

一位长期从事环保政策研究的学者对此非常担心:用来制造纸质吸管的纸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生命周期非常长的产品,要从树林开始,然后制成纸浆、制成纸,这个环节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它的整个全生命周期比塑料耗费的社会资源是远要多,它无非把下一端的白色污染转化成上一端的工业污染而已。

他还认为:麦当劳杯盖替换吸管,是在绑架舆论给自己做嫁衣,弃用传统吸管采用盖子+吸嘴的方式反而增加了塑料的消耗量,你说塑料吸管和加吸嘴的塑料杯盖本质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样的疑问,在C端消费者看来,正是环保背后令人无法捉摸的商家理念。

除了诟病纸质吸管质量堪忧外,也有人在微博上发出耐人寻味的评论:虽然塑料吸管不环保,但好多纸质吸管很容易破损,反而会加重浪费和污染,希望不会像限塑令那样,现在的塑料袋依然很泛滥。

事到如今,纸质吸管取代塑料吸管的步伐是无法停下了。有关吸管的战争看似一片人声鼎沸,但在各方利益驱使之下,环保事业和莆田那个将要下岗的经理张然一样,真的能找到出路吗?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能网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